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29.90
折扣购买: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ISBN: 9787532752805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
中国人申领驾照时,按规定要进行体检、笔试、参 加技能课程训练,随后是为期两天的驾驶能力考试。但 对于已经持有国外驾照的人,这套程序有所减免。我参 加外国人驾驶能力考试的那天上午,十分闷热,灰蒙蒙 的天空像一块湿漉漉的绸布笼罩着京城。考官四十多岁 的样子,戴着一双白色的驾驶员专用棉质手套,几根手 指被红塔山香烟熏得焦黄。我坐进车里时,他点燃了一 根香烟。那是一辆大众桑塔纳轿车,也是全国*常见的 乘用轿车。我摸着方向盘,手心沁出的汗液使方向盘变 得溜滑。 “发动汽车。”考官吩咐道,我转动了汽车钥匙, “往前开。” 为了新驾驶员的考试,周围几条街道都专门进行了 封闭隔离,形成一个好似等待新生命降生的社区:街上 看不见任何机动车,自行车杳无踪迹,一个行人也没有 。甚至连店铺,或者沿街随意摆放的摊位也没有。看不 见负重超载的人力三轮车缓缓前行,也看不见改装的电 动三轮车呼啸而过,*看不见出租车飞驰抢客。所有车 辆无不在转弯时闪灯示意,所有行人无不在跨下路肩时 左右张望。在北京,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平和宁静的街 道。其后的几个月里,有时我甚至有些后悔,后悔没有 尽情体会那一刻的平和宁静。但是,只开了五十码,考 官又说话了。 “靠边,”他吩咐道,“可以熄火了。” 考官开始填写表格,只见他那支钢笔如行云流水在 纸上翻飞。那支红塔山香烟只抽了不到四分之一。*后 ,他对我说:“车开得不错。” 驾照上登记的是我的中文名字:何伟。有效期六年 。为了防止伪造,驾照上面印制了全息图:一个人站在 古式的马车上。那人穿着飘逸的长袍,宛如道家的大思 想家老子,一只手臂高高举起,直指远方。就在那一年 ,稍后,我开始驾车周游中国。 在为这次旅行做准备工作时,一个北京司机向我推 荐了《中国汽车司机地图册》。这本地图册由“中国地 图出版社”出版。整个地图册把中国划分成一百五十八 个小方格,其中包括了一张**的公路图——因为政治 的原因,大陆出版的任何地图都会把它包括进去,尽管 不会有“中国地图”的用户开车去台北。当然,*不可 能有中国的驾驶员开车前往中国**中部的斯普拉特利 群岛。目前,有五个**为这块领土正争得不可开交。 斯普拉特利群岛上没有百姓居住,不过,中国人民认为 自己对它拥有主权,并且对此深信不疑。《中国汽车司 机地图册》因此用一页纸的篇幅,画出这个岛链。只有 地图,没有道路,全书仅此一处。 在琢磨了这本地图册之后,我决定往西走。从地图 上看,东部和南部显得密密麻麻,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 城市,以及纵横交错的路网。***在1978年提出以发 展市场经济为目的的改革开放政策,自那以来,沿海地 区的发展**快。全国上下都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我开 车周游中国的时候,大约有九千万人离开了农村,他们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