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4.70
折扣购买: 毫无必要的热情
ISBN: 9787544751179
刘天昭 1977年生于吉林,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曾任《南方都市报》主笔,从事媒体工作多年。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现居北京,自由作家。已出版个人随笔集《出神》,长篇小说《无中生有》。
(随笔)一个人的暴风雪 二十几岁的时候,一个人住过很长时间,工作也没 有,白天黑夜连成一片,那轻飘混沌的迷幻错乱之感, 在记忆里非常深刻,像是后来一切的保障——实在不行 就回去。这样想多了,就有些美化,忘记了那里面的滞 涩艰难,举轻若重。 繁旭走了以后,我再次进入这个状况。一周有五天 不必出门,读完四篇论文就好。有时候非常振作,收拾 整齐出去吃午饭,在咖啡馆坐一下午,可以读完两篇, 做好笔记。晚上拎外卖回家,浑身都是轻松的,简直要 跟晚霞挥挥手。多数时候不行。有一天早上醒了几次, 翻身又睡过去。实在太饿了,知道冰箱完全空的,想象 洗漱穿衣,去日本饭馆儿吃咖喱饭,搭公交车去Trader Joes。看见自己推着购物车,俯身拣一把芦笋,又拿一 瓶牛奶。躺着一动不动,像是给下了符。外国人常说的 自我动员(self-motivation),大概也不是指这么细 小的事,可是我就老想起这个词,下楼洗个衣服都要反 复表扬。 有一个朋友从前看过很贵的心理医生,告诉她尝试 把自言自语说出声音来——这样就会分裂出第三个自己 。不记得二生三的好处是什么,假装是个小社会?有一 天中午,家里只剩两个土豆,放进烤箱,怎么也不熟, 怎么也不熟,最终拿出来,已经三点多了。急着剥皮儿 ,热气烫了手,“啊!”了一声,顺嘴说出来,“烫死 我了!”被那声音吓一跳,那一个时刻像是突然有了重 量,屋子里的许多幻影都纷纷归位。 再没试过出声自语,好像那是一种屈服。我谅解这 个状态,没再迭加焦虑。“我不存在”的幻觉一直威胁 ,天空视角不能停歇,像庞然的后台程序,行动都给拖 住了。直到那只眼睛本身成为强烈的存在,带来意识燃 烧的纯粹之感,走路都是轻飘的,出门儿就是微服私访 。 下午两点韩国餐馆空无一人,要了外卖坐着等,塌 腰,双手迭放在大腿上。玻璃窗外晴光晃晃,什么事都 没有。我姥姥八十几岁的时候经常这样,空坐着,因为 聋,走近了也不知道,眼珠都定住了,让人疑心根本不 眨眼。那景象里没有悲哀,生命稀薄但是安稳。一个戴 棒球帽的男生推门进来,轻声点了菜,在角落里坐下, 低头玩手机,一会儿放在桌上,双手插进棉衣口袋,靠 住椅背,望向窗外。这是在等电话么,是他紧张的人么 。果然震响了,立刻拿起来,走到餐馆外面去,瘦高一 个人,低着头在门廊里走来走去,不时停下来,用脚尖 磕打裸木地板。多么温柔啊——我擅自认为猜中了,一 阵小得意。 醒过来就是看人。热闹闹一桌五个人,话最多的那 个女生有点胖,笑起来十分豪爽,就有点为她难过,疑 心她喜欢那个沉默的打了一圈儿耳钉的男生。单独一对 男女,还不是情侣,但是非常暧昧,讲韩语,一句听不 懂,可是感觉到人在那种情境下赤裸裸的虚假,当事人 以为非如此不可,彼此忙着解碼,旁人看着就非常尴尬 1、 阅读并不必然是温暖的,轻灵的,流畅如糖水文的,阅读也有可能是艰辛的跋涉,面对人生不被察觉的真相,经历被琐碎日常隐藏的荒芜和沉重。天昭的文字里有一种当代其他写作者不常见的灰调子,冷冽孤独中透着节制与骨感。阅读时格外能感受到她笔下那种对生活平静深处的触摸。阅读天昭的文字,需要一颗敏感的心和人生阅历的累积,调性合拍的读者会从她貌似琐碎的叙述中找到光芒四射的宝石。读懂天昭的文字和情怀也是有点奢侈的事,因为精彩都在安静里。需要慢一点,再慢一点。我们这个时代,真的一切都太快了。唯有慢一点,才能留住自己。 2、 在微博上,有许多知名作者都是刘天昭的粉丝:刘瑜、蒋方舟、罗永浩、李海鹏、连岳等……他们都深深的喜欢刘天昭的文字并热情推荐。 3、 本书封面装帧独特,由台湾知名设计师聂永真打造。分为内外封,书脊处胶黏固定。外封宽度较短,藉由内外封两张不同用纸的白度与厚度落差,看到层次。封面使用大片树林的鸟瞰,呈现抽象与淡淡的“冷”及带点散文感的诗意,不至煽情却带有情绪的叙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