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6.00
折扣购买: 心胜 II
ISBN: 9787559679376
金一南,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安全战略。 2006年获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 2007年当选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代表; 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军营新闻人物”; 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 2010年被评为“中华文化人物”。 已出版作品有《苦难辉煌》《为什么是中国》《胜者思维》《正道沧桑》《浴血荣光》《大国战略》等。
★等待填满的容器与需要点燃的火炬 我认为,共产党人的社会正义,是话语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是正义的吗?我们主持过正义吗?我们还将为正义奋斗吗? 今天很多人对此发生了动摇,开始琢磨“忏悔”,还要出“忏悔”的书。有一批人,觉得中国共产党没有做一件好事。说“基本错了”是客气,说“根本错了”“从头到尾都错了”才算彻底。于是出现所谓的“两头真”—参加革命前是真的,今天退休了是真的,中间跟着共产党干的这一段全成了假的。就像黄永玉画的那幅讽刺漫画:这个人的一生,正确+错误=零。白活了。 还有刊物遥相呼应,热衷于以小博大、以偏概全,用小考证颠覆大历史,用局部之真颠覆历史之真,把民族解放、人民革命的大时代描绘为“大灾难”“大悲剧”。这种扭曲心态,哪里还能感觉到一丝一毫的社会正义? 事实上,共产党从建立之日起,从“打土豪、分田地”到“为人民服务”,再到“实现共同富裕”,都体现了对社会正义的追求。这是我们的资本,是共产党民心归一的源泉。 我们所强调的“话语权”,当然需要语言技巧和传播技巧,但是最根本的影响力来自对社会正义的主持。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需要挺身而出,需要大义凛然,需要在原则面前的坚定性。今天一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好像只要经济能发展,就什么都可以做,这在无形之中,必然侵蚀我们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我正在写一部电视纪录片《血性军人》的脚本,其中一个典型,是军事学院战略教研室主任王三欣。这位我军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最后倒在了讲台上。王三欣的理想是什么?是年轻时讲的两句话:“向往当一个梁山好汉!”“有时想当个打抱不平的英雄!”这是典型的那一代共产党人对正义的追求。哪像我们今天,路见不平,掉头就走,哪有什么拔刀相助啊!顶天立地的正义感消失了。 我们今天富起来了,钱包鼓了,衣服穿得好了,但是内心越来越自我,越来越羸弱。那一代共产党人对除恶的担当,对平等的向往,对正义的力挺,是共产党最强大的思想武器。共产党人一旦失去这种英雄气概,必然失去担当的精神,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绥靖的空气、委曲求全的空气、是非不清的空气、“活麻雀比死老鹰强”的空气。 ★不是为了赢得赞誉,而是为了赢得战争 军事变革从来不是为了赢得赞誉,而是为了赢得战争。这一变革从来不可能是一曲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必然是一场新旧之间的艰难较量与铿锵碰撞。 为什么不要田园牧歌而非要铿锵碰撞? 因为非变革不能胜利。 1806年10月,普鲁士军队在耶拿战役中兵败如山倒。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评论说:“它不只是一个风格过时的例子,而且是墨守成规导致的极端缺乏想象力的例子。”作为普军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克劳塞维茨在这场战争中丢人地被俘。这位后来成为西方军事战略鼻祖的人,刻骨铭心地把普鲁士军队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三条:中高层军官很少认识到战争特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军官们更关心自己的军衔和社会地位,而非训练与作战;士兵缺乏爱国心和军人精神。 克劳塞维茨的结论是:“所有在 1806 年以前和 1806 年内注意普鲁士情况而不怀偏见的人,都会评论说,它只徒具其表,实际上已经没落了……人们听到机器还在轧轧作响,就没有人问,它是否还在工作。” 36年后,这场灾难轮到了中国。 1842 年8月,大清王朝军队在兵败如山倒中结束第一次鸦片战争。近代史学家蒋廷黻评论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 20 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 为什么那场改革晚了20年?蒋廷黻找出三条原因:中国人守旧性太重,承认有改革的必要极不容易;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地位摇动,他们反对;中国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 最终结局通过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让世界惊诧,如一家澳门报纸评论:“中国之装备,普天之下,为至软弱的极不中用之武备,其所行为之事,亦如纸上说谎而已。国中之兵,说有七十万之众,未必有一千人合用。”从耶拿战役普鲁士王朝的溃败,再到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的溃败,可知变革之艰难,中外概莫能外。变革就是扬弃,就要创新,而扬弃和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消灭自己。谁又愿意消灭自己呢? 但不变革不创新,就会被他人消灭。后来为世人称道的普鲁士军事变革就此开始,以总参谋长沙恩霍斯特为首领,克劳塞维茨任其办公室主任。普鲁士军事变革带来的成效,使其最终成为欧洲军事变革的典范。 后来为世人诟病的大清军事变革也就此开始,从八旗到绿营,从绿营到湘淮军,从湘淮军到小站新军,军制转换频繁,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但没有一次是战前转制,皆因时机错过战败而被迫转制,结果仍然无法避免下一场失败。就如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所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 中华民族怎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没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行不行?没有人民军队的一往无前行不行? 京都大学一位日本教授讲过这样一番话,他说:“1949 年,你们的主席毛泽东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周围的日本人没有一个相信。看看你们那部糟糕透顶的历史:几千个、一两万个外国入侵者长驱直入你们的首都,你们就割地赔款。现在毛泽东一句话就站起来了?谁相信啊?但是 1950 年,你们出兵朝鲜把我吓了一跳(日本人最怕的就是美国人),你们竟然敢对美国出兵!你们不但出兵,而且竟然把美国从北面压到南面去了,我这才觉得,中国人真的跟过去不一样了,看来毛泽东讲的话有一些道理。” 民族自强自立,不是凭宣言,而是凭行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种坚决捍卫民族利益的行动,最终使全世界承认: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国家养军队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装潢门面,而是为了在关键时刻捍卫民族利益、捍卫民族尊严。 军人对国家、对民族最大的报效是什么?岳飞讲精忠报国,我觉得还不够明确。一死了之也可算报国,夺取胜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忠报国。军人对国家对民族最大的效命,就是夺取胜利,这是军人最根本的职责。为了胜利一无所求,除了胜利一无所惜,这是军人最根本的职业精神。 总结我们这部历史,不是要到历史中去采摘耀眼的花朵,而是要到历史中去获取奔腾的地火。看看我们过去是怎么一败再败、一丢再丢,丧权辱国的条约又是怎么一个接着一个签订的?然后再看看新中国是怎么站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体会“军人生来为战胜”。 今天的军人,面对未来的复杂形势,其职责使命、职业精神、忧患意识全部聚焦于这一点:军队是为国家、为民族夺取胜利的。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北京军区时,要求军队以全部精力聚焦打赢,能打仗、打胜仗,是军人最根本的职责。 这是与每一个中国军人生命相伴的真正使命。 创作十年·销量百万·提振人心·军中诤言。 我们是正义的吗?我们主持过正义吗?我们还将为正义奋斗吗? 1、沿袭作者一贯的“求真”风格,对民族历史命运予以公正评判,对当下偏激思潮予以正义针砭,见解独到。 2、既有振聋发聩、审视历史的精彩长篇,又有提振人心、充满激情的精悍短篇,以鲜活故事、真人真事和亲历见闻,为观点提供佐证,可读性很强。 3、首次发表的家庭故事与个人领悟,如《生命的本色——写给父亲》《阶级叛逆者——写给母亲》《让暴风雨来得更加猛烈——写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