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岳麓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2曾国藩家书与曾氏家风文化)
ISBN: 9787553806686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给曾国藩算算账》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孔子》《楚国八百年》《戊戌变法》总撰稿。 已出版作品目录:《千年悖论》、《坐天下》(第一版名为《坐天下很累》)、《中国人的性格历程》、《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第一版名为《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给曾国藩算算账》(京官时期)、《给曾国藩算算账》(湘军及总督时期)、《张宏杰讲乾隆成败》、
曾国荃闻讯当然非常振奋。他以前虽然攻下过吉 安和景德镇,但那毕竟只是中等城市,这次却是在整 个太平天国战争中位置极为关键的名城、省城安庆。 通过这一战,他的名字必将传扬天下。 于是他率军迅速扫清外围,进驻安庆城下,然后 发扬“民工建筑队”的本色,开始修建双层壕墙,挖 了两道足足七十里长的长壕,又沿壕修起长墙。这两 道壕墙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湘军居于内外壕墙之间 ,以逸待劳,以壕墙代兵,从而达到反客为主、以守 为攻的目的。这一工事修得非常扎实,后来拿下安庆 后巡视战场,曾国藩对壕沟的深与宽颇感惊讶。 但是,整个安庆战役中,战功最大的,其实是多 隆阿。 多隆阿是一个旗人,乃是达斡尔族出身,隶属满 洲正白旗,素来擅长指挥马队。1856年,他被湖广总 督官文调至湖北,归胡林翼统领,按湘军营规带领马 队,遂成为湘军中的一员。 由于出身特殊,多隆阿作风与其他湘军将领有所 不同,官军习气严重,“意忌情深,忮心尤胜”…, 谁都瞧不起。但是此人骄傲有其理由,确实多谋能战 ,故后来与湘军第一名将鲍超齐名,有“多龙鲍虎” 之誉。他驻守挂车河,成了保护身后曾国荃部的一道 有力屏障,打了多次硬仗。特别是咸丰十年(1860年) 十月,素来有“用兵如神”之名的陈玉成提兵来攻, 联营四十余座,在挂车河与湘军展开激战。陈玉成部 包括陈玉成本人的家眷,大都在安庆城内,所以这次 救援他们是出了死力,杀红了眼。然而多隆阿指挥有 方,大获全胜,歼敌万余名,解散胁从一万多名,重 创了太平军有生力量。第二年,陈玉成又联合洪秀全 新派来救援安庆的大部队再次对挂车河发动猛攻。又 赖多隆阿作战勇猛,用兵机智,以一当十,多次打退 敌军,让陈玉城只能绕道而走。应该说,安庆之战中 的大部分险战、恶战,都是多隆阿打的。 当然,曾国荃也不是吃素的。他在安庆一战中, 也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能力。 咸丰十年四月,曾国荃挖长壕开始围城,围困到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安庆城内终于断粮。太平 军将士和城内百姓开始时每天喝粥,后来吃城里的猫 和老鼠,再后来只能吃树叶草根。饿死的人越来越多 ,活着的人无力掩埋,只好堆在露天,白骨沿路,惨 不忍睹。洪秀全见状,倾尽全力进行救援,派出洪仁 王于、林绍璋、吴如孝以及黄文金等部,分别从天京 、庐江、芜湖赶来,加入陈玉城的救援战斗,准备用 尽全力,最后一搏,解救安庆。这一年七月,他们与 多隆阿再次激战,仍然不能得手,只好安排一部分军 队牵制住多隆阿,其他军队迂回三百多公里,绕道西 北再转东南,分成十余路,直扑曾国荃部的长壕。同 时安庆守将叶芸来也从城内出兵,攻打内壕。试图夹 击之下,打破封锁。 决定安庆命运的决战开始了。太平军冲锋部队每 人背上背着一大捆草冲向湘军的长壕,到了壕边就掷 草填壕,填满后就越壕冲击。曾国荃命令部队开足火 力,在壕前织起了一道猛烈的火力网,太平军尸如山 积。但后续太平军完全不顾生死,将同伴尸体搬开一 层,又复冒死冲突。 赵烈文描述战况说: 二十二日巳刻,大股扑西北长壕,人持束草,蜂 拥而至,掷草填壕,顷刻即满。我开炮轰击,每炮决 ,血衢一道,贼进如故,前者僵仆,后者乘之。壕墙 旧列之炮,装放不及,更密排轮放,增调抬、鸟枪八 百杆,殷訇之声,如连珠不绝,贼死无算而进不已, 积产如山。路断,贼分股曳去一层,复冒死冲突,直 攻至二十三日寅刻,连扑一十二次…… 也就是说,湘军用大炮轰击太平军密集冲锋队伍 ,每一炮都会轰倒一片部队,轰出一片血泊。但是太 平军毫不畏死,仍然连续突进。湘军八百杆抬枪鸟枪 片刻不停,太平军一片片倒在阵前,以致后面的军队 无法进攻。所以太平军专门派人抬开死尸,清出道路 ,继续进攻。 P37-38 <p>这是一部关于《曾国藩家书》与曾国藩所建立的曾氏家风文化的通俗读物。本书从家书出发,探明曾国藩家族的内部关系,尤其是他对兄弟与儿子的教诲。曾国藩对家族有着极强的责任心,对兄弟与儿子能因材施教,在面对家族成员时表现真实而坦率。曾国藩的这些品质对曾氏家族家风影响至深,经后世传播,已成为中国治家之道的典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