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要义(念佛即是参禅)

参禅要义(念佛即是参禅)
作者: 释果如
出版社: 中央编译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5.50
折扣购买: 参禅要义(念佛即是参禅)
ISBN: 9787511717115

作者简介

释果如,1951年出生,12岁出家,是圣严法师座下第一位出家弟子,依止受教于圣严法师的师父东初老人。后随圣严法师参禅,为其传法弟子,并曾担任禅堂板首。 2009年圣严法师圆寂后,释果如承师遗志,弘扬汉传祖师禅法,现正积极修建“祖师禅林”,专修祖师禅法,并以活泼、不拘形式的生活禅法接引老参和新学。 释果如指导禅修以“棒喝齐下,机关尽出”著称,喝声一起,香板一落,总令学人当下承担,无处闪躲。每逢禅期主法,即先言明香板教诫,自称用在当用。该吃棒时,不以佛法做人情。 释果如曾获美国乔治亚大学人文科学硕士、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文学学士,亦曾就读佛光山东方佛学院。

内容简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在禅期一开始的 时候,就知道怎么去发 心、怎么去用功,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自己的身 心真正融入佛法的修行 里。如此一来,我相信大家在这短短几天的念佛禅期 里,一定可以得到很殊 胜的受用。 修行能否得力.不在用功时间的长短 佛法的修行,当然需要长远恒续的用功,但修行 能否得力,并不在于用 功时间的长短。 修行若要得力,必须建筑在正确的知见之上。唯 有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 你才会了解如何去发心、如何落实用功的法门、如何 按照次第安住你的身心, 以及在这些过程之中,又有哪些是需要注意、需要用 心之处。如果不懂得这 些修行的层次和方法,你的修行之路就会像绕道逐物 一样,非常辛苦;更有 甚者,明明应该往南,你却偏偏向北,永远到不了目 的地。 经常有人问我:学佛已经好多年了,也参加过好 几次禅七、佛七、法会 等等的修行活动,但为什么总是不能得力?根据我这 些年来的观察和教学经 验所得到的结论是:究其根本,大多数人学佛,都是 在人天福报上求成就, 因此不能体悟到真正的功德。 禅宗六祖惠能早就教诫我们:不识本心,不见本 性,学法无益。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知道、不观照、不运用自 己的“清净心”,而是任 由自己的身心住着在妄想、贪执和分别里,那么,即 便在布施、持戒、忍辱、 精进、禅定、智慧种种六度万行上再怎么努力,或者 在经典教理上多么认真 深入探究佛法的智慧,仍然还是落在“法”上计较取 舍、在“相”上分别执 著,甚至还会误以为自己这样就是在用功修行!如此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以妄逐妄,何时能了? 真正的修行,贵在“正知见”。你要清楚知道自 己的清净心“到底是什 么”,并且从清净心中生起修行的想法和观念,如此 “称性起修”,才能使得 “你的身心”、“你的修行”和“你的真心”相应。 唯有如此,你在日常生活 中的用功,才不会变成以妄逐妄。 佛陀在经典里一再教诫我们,一切众生虽然本自 具足、本自清净,但因 为妄想执著,所以我们的身心既无法相应到自己清净 的本体,更无法证得和 佛陀一样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反应出来的,就是经 常被自己的欲望牵引、 四处追逐,或者虽然知道要修行,但却没有力量。本 具真如、清净圆满,却 无法显现真正的德用——这就是我们需要修行的原因 。 你可能很赞同这样的说法,并且感同身受,但问 题是:我知道我在妄想 执著里打滚,我也一直努力不想这样下去,但却还是 如此,我到底该怎么办? 或者我总得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现实的生活即便不至 于声色犬马,也仍是五 欲尘劳,我究竟该怎么修行? 其实,不只你这样,不只你有这个问题,众生皆 然。 在《圆觉经》里,普贤菩萨已经代我们向佛陀问 了这个问题。他是这样 问的:“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如幻,云何以幻 还修于幻?”佛陀回答: “修行,就是要以种种的幻法,来对治我们的幻心。 ” 离不开“身心相”.就会患得患失、时进时退 对于佛陀的回答,你可能感到不解和困惑,你现 在先不必急着找答案, 在这个禅期里,我会进一步为大家说明经典的意义。 基本的观念是,你要先 从幻心(妄想,执著)里,生起“一念觉”,再以这一 念觉去修种种的幻法。 如此“以幻修幻”,然后“知幻离幻”,这样一步一 步地用功下去,才能真正 相应到我们真实的本体、清净心。 在座的各位,无论是出家法师或在家居士,如果 不知道真正的用功就是 要这样下手,也不了解整个修行过程的次第和层级, 只是糊里糊涂地听从别 人的指使——叫你念佛就念佛、叫你拜佛就拜佛、叫 你打坐就打坐,表面上 看起来好像很用功,但永远只是住着在身心表相的努 力。 “身心相”本来就是虚妄的,但你却离不开这个 身心相,甚至你还可能会 发觉自己的努力,也能在身心相上有所获得或有所安 住,这样一来,你就无 法降服真正的我相(我执、我慢、我见、我贪、我爱 等等),你就没办法真正 去对治这个造成诸多烦恼的“自我中心”。 这样的“修行”,就会花费,甚至浪费你很多、 很长的时间。当然,在借 着用方法让妄心稍微停息下来的时候,你偶尔也可以 相应到一点儿真心,你 会感受身心有所受用,也能体会到那么一点儿的佛法 ,但当这种身心相的统 一、清明、和谐消逝过后,你就会发觉自己又回到原 本的故我。 然后,你就会觉得“好难喔”!为什么已经这么 用功了,也让身心能有一 段安宁了,自己也能有一段的觉悟和受用了,但过了 不久,怎么又恢复故我? 怎么又处在烦恼痛苦之中而无法出离? 所以,你常常不是怪自己的业障太重,就是觉得 “佛”和你好像没有感 应,菩萨也不慈悲,佛法也没什么真正的大用。这么 一来,你就会陷在一种 患得患失的得失计较之中,而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 造成的结果就是在修行 道路上时进时退,或者进两步、退三步,令你提不起 心力全力以赴。这样, 你的修行就会很苦。 我希望大家修行或学佛,一定要先清楚知道“佛 ”是什么、自己的清净 心是什么、该怎么去努力。这样,你就会知道自己的 身心虽然具有真如本性, 但是还没有真正的着力点,也还没有显现真正的德用 ,所以你要真正地去用 功,并且在方法上真正地去实践。 如果你能清楚明白这些层次,也随时有人可以从 旁指导你,或者你随时 都能从经典里得到佛法教理上的指点,自己也知道如 何一步一步地用功,你 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真正见到自己的清净心。否则 ,在生死存亡之中,你 就会常常做不了主的;面对生死,你只是无可奈何地 在五蕴里流转。等到年 华老去,形灭了、身灭了,就不知该如何是好。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