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
ISBN: 9787544703178
莫里斯·迪克斯坦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耶鲁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城市大学女王学院和研究生院英语教授。著作还有《双重间谍:批评家与社会》、《车行道上的镜子:文学与真实世界》等。
这的确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因而易遭某些顽固不化的政治老手的蔑视。 然而,尽管就目前而言,这种空想似乎缺乏现实可能性,但作为一种幻想却 保持了它的魅力。它的依据是,某些类型的政治行动与其说能改变社会,不 如说会损害参与者;并且,它精明地意识到,大众传播工具在改变当代舆论 中作用重大。民众觉悟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被唤起,我们永远无从知晓。美国 人民最终确实奋起反对越南战争。他们这样做究竟是由于我们未能取胜,还 是由于夜间新闻持续不断地宣传,还是由于反战运动,还是由于对战争不见 尽头感到疲惫,我们可能永远无法了解。六十年代给我们留下的最生动的记 忆是一场奇观,是一次政治戏剧的实验——由于其失败和挫折,这种实验不 大可能在近期内以类似规模重演,然而,一经试过,它就会成为一种永久性 的表达抗议和不满的手段。有了金斯堡及其朋友们,左翼政治再也不会变得 如此一本正经和毫无风趣。 1975年。西贡陷落前几天的一个4月的夜晚。金斯堡、科尔索和奥尔洛 夫斯基回到麦克米林剧院纪念他们十六年前举行的那场人们记忆犹新的诗歌 朗诵会。参加这一活动的有他们的一位老朋友威廉·巴勒斯,还有挤满整个 剧场的一千六百余名听众。经举手显示,其中只有三至四人承认出席过上次 朗诵会。花儿们都到哪儿去了? 尽管四位作家竭尽全力,并勇敢地采用较新的题材,但朗诵会并不是一 次生气勃勃的庆典,而变成了一次怀旧的仪式:是给那些在第一次朗诵会举 行时年仅两岁的孩子们上的一堂历史课。科尔索看上去萎靡不振、牢骚满腹 ,对金斯堡的成功满心嫉妒,对其他所有人都颇怀敌意。我们只是偶尔才看 到他那孩子气的幽默和永不磨灭的魅力的几线闪光。不出人们所料,奥尔洛 夫斯基仍然是那么稚气,无法不惹人喜爱,但他和金斯堡都朗诵了一些异常 直言不讳和放肆的同性恋诗,甚至使一群开放的听众也不自在地畏缩起来。 此外,金斯堡本人则面带病容,显得精疲力尽的样子(一两周后他因患严重 传染病而住院);显然,他的事业毫无改进,一度激发他朗诵《祈祷》的那 种激情和痛楚现在似乎已退化为陈规旧律。 朗诵会的结局再一次证明六十年代早已结束。这就是为什么金斯堡似乎 茫然若失:失去了文化的母体,而正是这种母体曾在不久前使他的作品居于 中心地位,并使他的每一次露面都成为整整一代人的盛会。这就是为什么巴 勒斯主宰全场,因为他的世界完全是一个想象出来的世界,它具有独一无二 的、清晰可辨的风格,笃信一种异常狂妄自大的唯我论。他那鹰钩鼻和一本 正经的公司经理般的外表与冷冰冰的、严峻的声音,使他活像是年迈的T.S .艾略特(他的圣路易斯同乡)的化身,成为来自另一世界的声音。 在许多方面,巴勒斯是一个比金斯堡更为合适的七十年代作家,而且他 的新作足以与他过去写的任何旧作相媲美。因为这个时期似乎更适合于巴勒 斯和艾略特所共同具有的那种超现实的、破碎的、荒原式的想象,而不适合 惠特曼式的广阔胸襟。对金斯堡来说,命运之轮已经转了一整圈;他曾是一 个局外人,现在又成为一个局外人,虽然深受敬重和久负盛名。一个时期已 经过去了,江河日下的文化将他弃置一旁,不予理睬。他是布莱克的一名追 随者,曾经描画了一个布菜克的天堂与地狱联姻的现代翻版,可是现在,一 如生活在灰色七十年代中的芸芸众生,他似乎注定要领略受人冷落的滋味了 。 P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