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疾行记
ISBN: 9787508094922
“复课闹革命” 1968年秋,我离开了先后两次就读的文德南路 小学,到离家仅仅一里外的学校上初中,这就是广 州市第二十五中学。 学校,坐落在老城区的中心,处文德路西侧、 文明路南面。学校前身为“大埔同乡会”,始建于 1925年。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作“广东省女子师范 学校”,抗战胜利后又改称“华南中学”。1955年 ,正式编定为“广州市第二十五中学”。2010年, 合并到文德北路的第十三中学。 人学的那年,因“文革”的原因,已经停课很 长一段时间了,由于学校秩序刚刚恢复,延迟到了 11月初才正式开学。这要追溯到1967年6月8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复课闹革命”的重要指 示。11月26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社论,强调 “大中小学校都要复课闹革命”。到1968年秋,虽 然大部分学校已经复课,但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 ”的高潮,政治运动一波接一波,大多数人不由自 主地被裹挟前行。作为学生,我们当时也想弄明白 :是为了“革命”而复课呢,还是复课为了“闹革 命”?有趣的是在40年前,鲁迅曾对广州中山大学 的学生呼吁“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想 想,这会是一回事吗? 当时。中学只设了初中部,我所在的教学班按 序列编为“一连三排”,共有55名同学,其中男生 27人、女生28人,分别来自文明路、文德路和回龙 路的三所小学。我们的班主任是王玉琴老师,驻班 工宣队员先是李永攀师傅,后来是陈定兰师傅。课 室安排在老楼的二层,第二学年又移到了东侧新楼 的首层。 新学年伊始,校方提出了第一个要求:每个同 学都要自己动手做一个“忠字牌”。做法是用约25 厘米宽、40厘米长的硬纸板做底子,外面裱糊上彩 色花纸,上方贴上毛主席的头像。下方再嵌上一个 巴掌大的“忠”字,这就算符合要求了。“忠字牌 ”制作完了以后,还要进行全班级评比,谁做得精 美别致或有创意,除了老师给予表扬外,还能获得 在全校陈列的“荣誉”。此外,学校还有一项硬性 规定,就是人人要做课间操,作为每天的“规定动 作”,而课间操又分两种形式,一是普通的广播体 操,二是手拿“红宝书”跳集体“忠字舞”。 从1969年开始,广州市中学的语文、数学、物 理、化学和英语等课程都恢复了,还增加了如“农 业知识”一类的课,内容有农业“八字宪法”,教 授农机、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方法等。这时候,“文 革”已经进人第四个年头。我仅存下来的几篇当年 的语文作业,虽说是管中窥豹,也能让人感受到当 年的燥热和喧哗。 这是1969年6月写的一篇作文,题目叫《胸怀朝 阳干革命大风浪里炼红心》。同年10月,又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