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漫话/大家小书

西游记漫话/大家小书
作者: 林庚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1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西游记漫话/大家小书
ISBN: 9787200084634

作者简介

林庚,字静希,**诗人、学者。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37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及北京大学教授。 1933年秋,林庚出版了**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共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七本诗集。作为学者,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共出版著作十一部,其中《天问论笺》获1995年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著作一等奖。他将新诗创作和学术研究**地统一起来,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特色。

内容简介

一 关于大闹天宫情节的分析 首先通过孙悟空的性格、形象究竟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呢?这分析 一开始对于说明反映农民起义就是不利的。孙悟空的性格与封建社会里的农 民有着显著的差异。农民热爱自己那块土地,非到万不得已*不愿意离开它 去,所谓“安土重迁”乃是农民所具有的典型性格。同时农民的思想意识, 在沉重的封建剥削之下,是向往于无剥削的葛天氏之民的生活的。《西游记 》中花果山的描写,就正近于那样一种生活,可是孙悟空却并不安于那种生 活,他偏要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去寻求他的理想。孙悟空的离开花果山并不是 由于兵燹灾荒或者其他不得已的情况,而是如《西游记》所叙述的,正在: 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 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 。 所谓“享乐天真”,“喜宴之际”,放下了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却要 漂洋过海走遍天涯,这是封建社会的农民的性格形象吗?这是符合于封建社 会下农民的典型意识吗?然而这个远涉重洋却是美猴王成为孙悟空的重要情 节,没有这个情节发展,也就没有了大闹天宫的下文,可是这个情节对于说 明反映农民起义却是不利的,对于说明西天取经反而是有利的。因为孙悟空 既能克服种种困难访道于三星洞,为什么不能经历种种磨难取经于西天呢? 这里有着性格上的一致性。可是西天取经却正是被认为与农民起义是不一致 的,然则这带有一致性的孙悟空的性格,对于说明反映农民起义就显然是不 利的了。 当然*重要的是要来分析大闹天宫本身的情节,这里我们先从大闹天宫 的起因开始。那么大闹天宫的起因究竟是什么呢?莫非如历来农民起义的发 生,是由于花果山的洞天福地变得民不聊生了吗?或是由于天宫对于花果山 的猴子们强征徭役,重加赋税,以及有其他类似情况的压迫吗?可是这些在 大闹天宫的前夕都找不到。大闹天宫的发生一共两次:**次由于请孙悟空 到天宫去,却给了他一个未人流的弼马温的官职,孙悟空发现玉帝如此看不 起他,于是大闹了天宫,而且孙悟空从此终身恼恨听见弼马温三个字,这里 应该说贯穿着有孙悟空的典型性格与思想意识,可是这是起义农民的性格形 象与思想意识吗?然而这正是**次大闹天宫的起因,除此之外,并没有* 多的原因。第二次大闹天宫是由于孙悟空虽然做了齐天大圣,也有了齐天府 ,可是却没有请他赴蟠桃会,这样的事情跟农民起义就*难联系上了,可是 这一次闹得却比上一次*凶。有人说官封弼马温以至于齐天大圣,都是统治 者的怀柔政策,可是怀柔政策也是多种多样的,怎么一被怀柔就一定是农民 起义呢?汉高祖曾经怀柔过韩信,韩信要做齐王汉高祖就封他做齐王,这是 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可是韩信能算是农民起义吗?然则两次大闹天宫的起因 ,与农民起义都是难得有把握能够联系得上的。 大闹天宫的战争场面乃是孙悟空与天兵天将们的对抗,这是被认为反映 了农民起义的,可是在这个战争中,尽管天兵天将是那样多,而孙悟空却是 一个出色的单干户。因为那些花果山的猴子们根本就到不了天宫,所以也根 本上起不了什么作用,可是我们几曾看见有农民起义战争是一个人单干的? 这就*没有把握了。农民起义所依靠的力量是群众,所谓“登高一呼,揭竿 而起”。而孙悟空所依靠的是他的七十二般变化与一根如意金箍棒,此外还 有的就是一身毫毛会变成千百个小孙悟空。若说这千百个小孙悟空就算是代 表起义的群众,那么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也老带着这一身毫毛,而且 随时可以变成千百个小孙悟空,也就无时不是在起义之中了,这说法也是没 有人会同意的。 然则大闹天宫的情节,从起因到整个战斗的分析,哪一件可以让我们满 有把握地认为它是反映了农民起义呢? 也许有人会这样想,既然中国曾经多次发生过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那 么什么作品能拒**到它的影响呢?我想大概并没有什么作品会拒*这种影 响,而且影响如果不论大小,不论间接直接,那么也总是会有的。可是一则 影响并不等于反映,二则影响并不都是决定性的,例如**的小说《**梅 》与《西游记》,就是同一个时代的作品,如果我们并不说《**梅》是反 映农民起义的,为什么同时代的《西游记》就非是不可呢?这里我们所真正 需要的不是笼统的概念,而是具体情节的分析。现在就要接触到另外一个有 兴趣的问题,那就是所谓“反了”。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