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央编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大观园里的替身(红楼梦索隐)
ISBN: 9787511717214
。。。
第二节 崇祯皇帝 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天启皇 帝朱由校死,其弟信王即位——即崇祯皇帝,明年改 元崇祯元年。《红楼梦》第三回所谓“至如海,便从 科第出身”,隐写崇祯皇帝因其兄无子,选中了他。 天聪元年二月,因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杀后金使 者,皇太极亲征之。此时,满清缴获明朝红夷(衣) 大炮的制造技术,有了自己的炮兵,操炮手多为明朝 降兵,编为“乌真超哈”(重兵),由佟养牲统帅。 皇太极亲征察哈尔,战果辉煌,明朝东北地区的 屏障崩溃。长城以外,尽属皇太极矣。天聪元年三月 ,满洲八旗劲旅返还盛京,途中大宴,清太宗皇太极 云:“蒙天眷佑,二幼弟随征……俘获凯旋,当赐以 美号。”察哈尔战役使睿亲王多尔衮(贾赦、贾政与 贾琏——连起来隐射摄政王)、豫亲王多铎(贾蔷) 与英亲王阿济格(贾蓉)崭露头角,成为后起之秀。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后来成为定鼎中原的 主要军事力量。《螃蟹吟》中的三只大螃蟹,就指多 尔衮三兄弟——其下场相当悲惨。 在《红楼梦》中,甄家被火时的甄士隐与两淮“ 鹾政”林如海,都隐射崇祯皇帝。林如海死了儿子, 只留下一个女儿,隐射明之将亡,后继无人,只好将 江山传给女儿——大清国的开国者孝庄文皇后。这是 按朝代更替(上一代明朝传递给下一代清朝)而言的 。 明末五帝之间的传替是按朱元璋的遗嘱执行的: 可以兄终弟继,或者父子相承。基于此,《红楼梦》 将崇祯世系隐写为林氏世系,堂而皇之地写进书中。 读者根据林氏世系,再去翻阅明史,不难掌握此一传 替规律——只要将林如海世系还原为崇祯世系,就能 确定林如海确实隐射崇祯皇帝。 索隐派前辈早就注意到林如海世系家谱具有重要 的意义。王伯沆对于林如海世系家谱批曰:“大似《 史记》先立《项羽本记》微意也。”王批汇录编者按 :“此批意谓作者叙林氏家世格外郑重,有如《史记 》作者同情项羽,特为之立《本记》也。”——指第 二回: 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 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 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 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 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 便从科第出身……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 子,偏又于去岁死了……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 ,乳名黛玉,年方五岁。 王伯沆认识到林如海世系家谱像《项羽本记》一 样,隐射一位失败的皇帝,也就是明朝崇祯皇帝朱由 检的家谱。朱由校与朱由检两个木字旁的皇帝,断送 了大明朝,叫作“二木成林”。“如海”二字,典出 秦观词《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 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 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鹭同飞盖。携手处,今 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 愁如海。” “本贯姑苏人氏”——是指崇祯皇帝本贯“故都 ”(北京)人氏。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 业经五世。”指崇祯皇帝上溯五世的家谱。 明末五帝世系谱与林如海五代世系谱对照:第十 一朝朱厚照(传位兄弟)。第十二朝嘉靖帝朱厚璁, 所谓“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隐指朱厚璁继兄为 帝。嘉靖帝死,传位太子。太子即位,以明年为隆庆 元年。此即林如海世系中所谓“只封袭三世”之一。 第十三朝隆庆帝朱载垕。隆庆帝死后,传位太子。太 子即位,以明年为万历元年。此即所谓“只封袭三世 ”之二。第十四朝万历帝朱翊钧。万历帝死后,传位 太子。太子朱常洛继立,建元泰昌。此即所谓“只封 袭三世”之三。第十五朝泰昌帝朱常洛,乃长子即位 。第十六朝天启帝朱由校(所谓“额外开恩……又袭 了一代”),天启帝传位兄弟。第十七朝崇祯帝朱由 检,所谓“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隐写第十七朝朱 由检崇祯皇帝,是由于第十六朝朱由校天启皇帝无子 ,被众兄弟选举出来——“科举”出来当了第十七代 明朝皇帝。林氏五代世系与明末五帝的传替特征,完 全相合。 为了更准确,《红楼梦》又将第十五代泰昌帝朱 常洛说成是“襄阳侯”,将第十六代天启帝朱由校称 为“襄阳侯老大”,将第十七代崇祯帝朱由检称为“ 襄阳侯老二”,将南京福王弘光帝朱由崧称为“襄阳 侯老三”。 “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也有很深刻的 隐意。《罪惟录》和《爝火录》中虏字均写成卤。所 谓“胡虏”,起先指蒙族,后又指满族。“卤人”者 ,蒙满“胡虏”也。“鹾”字拆开为“卤差”,即对 付后金女真族的差使。“鹾政”则为对付满清骚扰的 政务。“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是说林如海崇祯 皇帝从登基开始,十七年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付后金 与满清的进犯。 洪承畴(贾瑞)降清后,崇祯帝(林如海、甄士 隐)派马绍愉等赴清议和。马绍愉等回京后,将和议 情形密报兵部尚书陈新甲,不料竟被作为塘报发了抄 ,闹得举国皆知。崇祯帝恨陈新甲泄露机密,竟将他 斩首。从此明清两国的和议,永远断绝了。北京朱明 朝廷仍按过去议和的条件,每年向沈阳的皇太极交纳 银子、绸缎。 甄士隐在中秋佳节“另具一席于书房,却自己步 月至庙中来邀雨村”,并赠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 冬衣”,即隐射这段明清议和谈判的历史。“当下即 命小童进去”——隐射崇祯皇帝秘密派遣马绍愉前往 沈阳议和。原议和条款应为“百两白银,并四套冬衣 ”,贾雨村才会满意,现在减半为“五十两白银,并 两套冬衣”,贾雨村连个谢字都不愿说,竟然不辞而 别——“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也曾留下话与和 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 为要,不及面辞了。’” P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