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仰视才见(从五四到鲁迅)(精)

须仰视才见(从五四到鲁迅)(精)
作者: 阎晶明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须仰视才见(从五四到鲁迅)(精)
ISBN: 978755942098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五四小说:抒情时代的艺术灵光 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分歧较 多,争议较大的领域。这些争议的焦点,常常集中于五四 小说思想倾向的积极与消极,创作方法的归属等一些基本 问题。我们经常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某一研究者尚能 自圆其说、论证有据的结论,往往较容易地被另一研究者 寻找到足够的反例,指出其不足与偏颇。然而,大部分人 几乎又是同时从这一时期不同作家的小说中,呼吸到五四 时代强烈的时代气息,感*到他们创作中所共有的倾向和 基本特征。探寻这一倾向和基本特征,是廓清五四小说研 究复杂局面的有效途径,也必将有助于有关分歧和争议的 解决。 笔者认为,五四小说迥异于其他任何时期小说创作的 一个本质特征在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小说像这一时期 那样,那么真切、强烈地表现了觉醒者对封建礼教与黑暗 现实的否定与反抗,对光明的热切向往与追求。也没有任 何一个时期的小说像这一时期那样,那么大胆、真率地袒 露了作者内心深处灵与肉、情与理、新与旧、个人与社会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五四小说在情感表现的浓烈、 直露程度上,在作品人物的情感与作者自我精神的相近、 吻合程度上,远远超出了一般叙事文学的态势,使这一时 期涌现出大量散文化、诗歌化的“个人”的小说作品。五 四小说创作的这一倾向,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这一时期小 说的精神特质和艺术风貌。它的滥觞与兴起,也有着深远 的历史根源和直接的社会原因,大多数五四小说的成就与 不足、优点与缺憾,无不与情感的表现方式和特征相联系 。对于五四小说来讲,艺术的真实性,首先是情感的直率 和真挚,其次才是生活的真实。 五四小说的发展:从简单叙事到大胆抒情 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记》在《新青年》上发表 ,这篇将深刻的历史内容、饱满的战斗热情与富于象征性 的人物形象**融合的小说,不仅是鲁迅小说创作的总宣 言,而且也为整个开端时期的现代小说创作定下了基调, 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在这篇格式特别的小说中,我 们可以深切地感*到作家对封建礼教的愤恨,呼唤*害者 觉醒的内心焦灼和切盼觉醒者进行实际斗争的革命**。 然而,与鲁迅同时或稍后出现的作者,还无法与鲁迅 同步前进。发表于《新潮》杂志的小说,大都存在着浅露 、*率的毛病。他们怀着“改良社会”的真诚态度从事创 作,表现现实的种种黑暗:人力车夫的苦难、*阀的蛮横 、社会的污浊、农村的萧条。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思想认 识水平和应有的艺术素养,所以只能用简略、粗糙而又显 得匆促的语言,将所观察到的现象印象式地复述出来,他 们的笔法,“若不说是‘吓人的单纯’,也可说是‘** 朴素’。”他们只能在人物不幸这一主题下设计一些惨不 忍睹的事件,他们的思想倾向表现于鲜明、直露的爱憎感 。我们无法从中感*一种贯注生气的力量,而只能从事件 描写的强度上感*作者情感的强度。在表现下层劳动者的 不幸遭遇时,作者往往为人物安排了痛苦致死的结局,背 景又凄冷之至。汪敬熙的《雪夜》中,年轻的人力车夫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