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的秘密生活

鸟类的秘密生活
作者: (美)罗杰·J.莱德勒;蒋一婷,冯仁人[译]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39.00
折扣购买: 鸟类的秘密生活
ISBN: 9787301333532

作者简介

罗杰·J.莱德勒(Roger J. Lederer),美国加州大学生物学教授,著名的科普作家,著有多部与生态学、科学教育和鸟类学相关的图书,长期担任政府机构、学校及BBC、美国国家地理、美国公共广播电台、加拿大国家电视台、吉尼斯世界纪录等公共机构的高级顾问。

内容简介

我是观鸟爱好者,自然偏爱鸟类。在我看来,鸟类是世界上最多样、最神奇的生物,魅力无限。世界上的一万多种鸟类有各样的形状、习性、生态位、图案和生存环境。小至蜂鸟,比蜜蜂大不了多少;大至鹤鸵,站立的话有成人那么高,虽然不能飞行,却能一脚使人毙命(其实它们极少主动攻击)。极乐鸟羽色斑斓,闪烁微光,薄如轻纱;夜鹰若是和地上的枯叶混在一起,除非你踩到,不然很难发现它们。大眼斑雉(一种东南亚雉类)雄鸟在求偶时,其大而阔的次级飞羽和尾羽相交,形成令人炫目的银色弧形,上面数百个泛着金属光泽的斑点如眼睛般注视着雌鸟。 从北极到南极圈边缘,从闷热潮湿的婆罗洲雨林到世界上最干旱的沙漠,鸟类无处不在。海鸟爱在广袤的海洋上空肆意翱翔。有些信天翁性成熟繁殖前可能已经在南半球海域的狂风暴雨中滑翔了5年之久,每年飞行里程高达10万英里。 鸟能从上方飞越近3万英尺a 高的喜马拉雅山,无须绕行,“世界屋脊”也黯然失色。想象一下,坐飞机时不坐在保压的机舱里,而是坐在机翼上,气温不到零度,失压、低氧已经让人气喘吁吁了,还得保持短跑记录般的速度——4分钟1英里。这种状态有些鹤类每年经历两次。 我有幸多年研究野生鸟类的生活和活动规律,接触过一些格外有趣的种群。有一种体重近似鸫科的小型猛禽——棕榈鬼鸮非常罕见,很多观鸟爱好者穷尽一生也无缘观测到一次,而我的团队已经研究它的迁徙二十余年。我们刚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山里开展项目时,它的数量稀少,只要碰上就能申请到联邦野生动物保护基金。秋夜,我们在林中张开细网,播放雄性短促、尖锐的奇特叫声,竟捕捉到了上百只棕榈鬼鸮,有一年甚至网到4000多只从加拿大北方森林南飞而来的鬼鸮。 我还研究蜂鸟,它们为从美国阿拉斯加到巴西格兰德的庭院增添了活力与色彩。这些好动的小家伙身上充满谜团,不少已被破解,如它们超凡的生理特征,史诗般的迁徙征程,异常激烈的新陈代谢,但更多还有待研究。西北太平洋的棕煌蜂鸟近年来在美国东部和东南部快速演化着新的迁徙路线和越冬区域,我和同事横跨美洲大陆一路追随探究。每年冬季,我们都会捕捉数十只游荡的蜂鸟进行环志。美国东北部的深冬是何等的天寒地冻!蜂鸟却泰然自若。有一只尤其顽强的蜂鸟被记录到在夜间气温低至-23°C、风寒指数低至-34°C的环境下依然能存活。对任何动物来说这都不寻常,更何况是仅有1美分重量的小东西。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原来,夜间蜂鸟通过大幅降低体温来保存能量,相当于一晚上的冬眠,次日日出就醒来继续寻找树的汁液、冬季仍活动的昆虫及其他食物。 以上例子仅供“开胃”,更多奥妙有待你来发现。罗杰·莱德勒教授不仅是观鸟爱好者、鸟类学家,也是教育者,他将带领读者领略鸟类繁杂而不可思议的生存方式。从知觉到沟通,从飞行到生理,从迁徙到繁殖,可以说,本书涉猎了鸟类生活和博物学的整个领域。 飓风中鸟怎么避难?冬季金翅雀如何把羽毛增加至两倍?袖珍的星蜂鸟如何借身形优势成为鸟界“小偷”?城市栖息的鸟类如何看懂车辆的限速标志,甚至比人类司机更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我跟莱德勒博士一起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山川河谷里观察过鸟类,加利福尼亚州是他的主场。他生动的指导能让人对鸟类的看法焕然一新。鸟类就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动物,这不是我们的偏见,而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实。 斯科特·魏登索(Scott Weidensaul), 著有《活在风间》(Living on the Wind)等书 被誉为“当代博物学写作的典范”(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语),是观鸟爱好者人手一本的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