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胡适:大师和他同时代的人

重拾胡适:大师和他同时代的人
作者: 李传玺|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6.84
折扣购买: 重拾胡适:大师和他同时代的人
ISBN: 9787522532837

作者简介

李传玺,安徽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委讲师团特聘高端宣讲专家组成员,合肥经济学院特聘教授,曾任安徽省委统战部部务会成员,二级巡视员。出版著作十多部,关于胡适先生的著作有《做了过河卒子——胡适的大使岁月》《胡适》《适论历史》《中国现代大学校长文丛》(胡适卷)等。公开发表散文、杂文等千余篇,多数被《新华文摘》《新华月报》《作家文摘》等报刊转载。

内容简介

相去甚远,相期至深:鲁迅与胡适 意识形态的对立,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血淋淋地撕裂了。 于是,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与胡适,两个那个时代中国知 识分子的杰出典范,就有了这样的“阵势”:自二十世纪二十年 代后半期到三十年代前中期,鲁迅坐在藤椅上,手夹着烟,于烟 雾中看着胡适。由于烟雾的阻隔,胡适变形了,一个原本亲近的 人成了“二丑”,不管胡适此时言行如何,一律成了鲁迅批评的 把柄。 胡适只是自顾自忙自己认定的,从不回应。甚或有时还回首 朝鲁迅笑一笑。比如,1929 年 9 月 4 日,胡适就在致周作人的 信里说:“生平对于君家昆弟,只有最诚意的敬爱,种种疏隔和 人事变迁,此意始终不减分毫。相去甚远,相期至深。”一般认 为鲁、胡二人直接交往到 1925 年即中断。就是在此信中,胡适 面对周作人(也是北京一大帮友人)邀请他回北大的盛情,说了 三项不能回的理由,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因为党部有人攻击我, 我不愿连累北大做反革命的逋逃薮”(因胡在《新月》里痛斥国 民党是“反革命”,引起国民党从上到下一片声讨)。 在鲁迅逝世后,胡适仍然表达、保存着他对鲁迅的敬佩。面 对苏雪林对鲁迅的攻击,胡适写出了他那封著名的信:“凡论一 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 有他的长处。”要苏以及一切对鲁迅有意见的人们跳出“攻击其 私人行为”的恶习,“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以及为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辩诬。这封信大家都比较熟悉。即便许 广平后来在《鲁迅回忆录》中将胡适骂得一塌糊涂,但新中国成 立前,她动议编鲁迅全集请胡适帮助时,胡适仍欣然应允。胡 适于 1942 年 9 月初辞了驻美大使后,买的第一套书便是鲁迅 的,“(1943 年 1 月 1 日)昨夜到 China Town[ 唐人街 ] 买到《鲁 迅三十年集》全部三十本,价二十元!今天我翻看了他的一些 我不曾看过的‘杂感’。”当天是新年,胡适交往颇多,“回家看 《鲁迅集》,到三点四十五分才睡”。胡适对鲁迅杂感的喜爱足见 一斑。 于是当我们今天回望那些批判时,我们无法否定鲁迅的批判, 但无论何人都会对胡适的态度发出由衷的赞叹。有人甚至(也只 好)说,我们赞美鲁迅的“精彩”,但我们必须把掌声送给胡适, 因为他表现了一个大师(一个真正大师)的胸怀。而我想说的 是,他用自己的言行实践了“我不赞同你的主张,但我尊重、捍 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一理论,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思想观。 鲁迅真的从内心将胡适“剔除”了么? 鲁迅 1934 年 10 月所写的《忆刘半农君》一文,在缅怀刘半 农的同时,还回顾了他与陈独秀、胡适一道在《新青年》团结战 斗的情景。鲁迅说:“《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 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 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 ‘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支枪,几 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地关着门,门 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 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 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 胡,却亲近半农。”值得注意的是,鲁迅的这一段话是其《关于 中国的两三件事》这篇批胡文章发表七个月后写的。 1932 年 11 月 11 日至 30 日,鲁迅因母病回北京。据此时跟 在胡适身边的罗尔纲回忆,鲁迅在此期间曾走访胡适。一见面, 鲁迅就笑着说:“卷土重来了。”一个多么温馨的画面。后来有的 人加以改造,非要替之从政治上争个强弱,改造的是:胡适一见 鲁迅,劈头就问:“你又卷土重来了。”鲁迅当即回应:“我马上 卷土重去,不抢你的饭碗。”面对这后面的改造,谁都会问:如 真是这样,鲁迅干吗要到胡适那儿去。 还有一段史料是到现在为止所有研究鲁、胡二人关系的人都 没有关注的。1936 年四五月(距鲁去世不到半年时间)间,斯 诺再次来到上海,准备潜去延安,此时为编《活的中国》,他带 来了当时夫人海伦 · 斯诺采访鲁迅请之谈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问 题表。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三项为最优秀的诗人是谁。鲁迅的回答 是:冰心、胡适、郭沫若。这个回答不仅为早年替胡适“删改” 诗作了照应——比如 1921 年 1 月 18 日,周作人给胡适信中说: “我当初以为这册诗集既纯是白话诗,去国集似可不必附在一起, 然而豫才 ( 鲁迅的“字”) 的意思,则以为去国集也很可留存, 可不必删去。”——而且表明即便胡适早年有一些不成熟的白话 诗,但鲁迅对其开拓性的贡献和相应的艺术品质依旧表示肯定和 重视。 鲁迅批胡(包括那时对中间派的批判)真是那么心甘情愿 么?许广平同志曾说那时鲁迅的有些批判文章,有时是不情愿 的,是冯雪峰硬缠或者先写好,征求鲁迅意思,鲁迅不得已只 好听从或改过才拿出去的。《鲁迅回忆录》中有这么一段:“鲁迅 有时也曾想到扩大统战面,他曾提到,如果自己一到上海时不那 么骤然地加入左联,稍稍隐晦些,可以做更多的团结各方面的工 作。”鲁迅也许真的很无奈。 1.著名胡适研究学者李传玺先生曾参与《胡适全集》的审校,后又撰写了《胡适》《做了过河卒子——胡适的大使岁月》,编选了《胡适论历史》,执行主编《中国现代大学校长文丛(八卷本)》时编选了其中的 “胡适卷”。还发表百多篇有关胡适的带有考证性质的历史文化随笔。 2.记录了胡适与鲁迅、陈寅恪、傅斯年、萧乾、刘海粟、梅兰芳、杨振宁等先生交往,彰显大师治学、为人、处世风范,大师与同时代的人交映生辉。 3.通过史料挖掘分析总结,比如五四运动时期胡适先生在干什么;五卅运动期间胡适的立场;热河事件和一二八事变时期胡适的态度;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期间胡适的表现等。通过这些史料的发掘,我们可以看出胡适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他的心始终牵挂着国家民族的命运,一直在思考着国家民族实现独立富强的发展路径。 4.本书的最大特色是考证了大量之前胡适年谱、传记和有关回忆中不曾记载、说明和明确的内容,如独家解密胡适离开北平是被军统最大杀手“护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