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之战(太平洋战争中的种族与强权)

无情之战(太平洋战争中的种族与强权)
作者: (美)约翰·W.道尔|译者:韩华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6.40
折扣购买: 无情之战(太平洋战争中的种族与强权)
ISBN: 978750868586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约翰?W?道尔(John W. Dower) 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美国艺术科学院院±,美国历史学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是近现代*本史和美*关系,是相关领域*重要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著作多次获包括普立策奖和美国**图书奖在内的重要学术奖项。他的《拥抱战败》获普利策奖。 译者简介 韩华 四川隆昌人,历史学博士,**图书馆研究馆员。曾出版专著《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研究》《罪证——从东京审判看*本侵华鸦片战争》;译著《孔门理财学》《审判山下奉文:战争罪与指挥官责任》等七部。曾在《近代史研究》《抗*战争研究》《*本侵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内容简介

“认识你的敌人” 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参谋长乔治·马歇尔(George C. Marshall)召见好莱坞导演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委任他拍摄一系列供美国*队观看的教育影片。当卡普拉以他此前从未拍摄过纪录片为由表示反对时,马歇尔反驳说:“卡普拉,我以前从未担任过陆*参谋长;数千名美国青年以前也从未有被**打穿大腿的经历;直到一年前还从未见过大海的年轻士兵们,现在正在指挥*舰。”这位导演连忙道歉,并承诺“将拍摄出一系列迄今为止*棒的纪录片”。 随后,卡普拉和他的团队为美国*队拍摄的这些纪录片成了战时宣传影片中的经典—现在看来,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因为每部剧本都必须经过华盛顿的五十多个*事部门和文职机构的批准。该系列片主要目的之一是消除萦绕在美国人心中的孤立主义情绪,因此,卡普拉执导的这7部核心的纪录片被集体命名为《我们为何而战》。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尤其*系列片中的**部所触动,于是敦促向普通公众和美*入伍新兵放映这部纪录片,这项要求得到了执行。此外,系列纪录片中的第二部《战争前奏曲》还赢得了1942 年奥斯卡金像奖*佳纪录片的荣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系列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被**为数百万美国士兵必须观看的影片。《我们为何而战》系列片还发行到国外,录制了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和中文的电影配音。 这一纪录片拍摄项目还处于规划阶段时,一名助手在备忘录中记录道,卡普拉说拍摄这些影片有两个首要的目标,那就是赢得战争胜利与赢得和平。卡普拉很快构思了一句简单易懂的工作格言:“让敌人向我们的***明他们的滔天罪行与我们的正义事业。” 这句工作格言决定了纪录影片的风格与结构。卡普拉还用*通俗的语言对此进行了解释,“让我们的年轻士兵听到纳粹和*本鬼子叫嚣自己是优等民族的妄论,” 卡普拉说,“这样我们的勇士们就会明白他们为什么要穿上*装。” 要达到上述目标,这就意味着在纪录片中要广泛使用敌人自己的言语和图像,这类资料已经以缴获的新闻短片、宣传片和商业电影等类似形式存在。卡普拉凭着他在电影剪辑中的大胆创新、喜欢运用对比与音画对位手法而闻名;现在的不同之处在于,他需要在别人拍摄的影片基础上进行加工,大部分的影像资料事实上都来源于敌人。卡普拉设法收集到了敌人拍摄的数百万英尺的电影胶片,然后对这些胶片进行裁剪和编辑,直到将这些轴心国的宣传资料变成犀利地反对轴心国的电影图像,卡普拉将敌人的凶残面孔和语言,与美国人民及其盟友的光明希望和胜利放在了一起,以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鼓舞获胜的决心,卡普拉对从事这项工作的助手们说,需要在这部纪录片中向美国人民展示他们正在为**的生存而战,同时,他们正高举着“自由火炬”致力于建立一个*加美好的战后世界。在这个美好的战后世界里,将不再有征服、剥削和经济罪恶,取而代之的是和平与**。这看起来是一项**明确的原则,对那些了解**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理想主义宣传的人而言,这也似曾相识。为了在影片中传达这一信息,卡普拉邀请了由七位好莱坞编剧组成的团队,为影片构思各种艰苦的场景。 尽管这项任务看起来已足够清晰,但当卡普拉见到编辑组的初稿大纲后,仍感到***挫,因为他认为在初稿大纲中“夹杂着***宣传”。他解散了7位编剧组成的团队,然后重新起*剧本,《战争前奏曲》是重新开始后的**部产品。尽管已经解雇了被视为左派的编辑组,但是,《战争前奏曲》的基本主题来自副总统亨利·华莱士(Henry Wallace)的一篇演讲,而华莱士是美国政治舞台上***的进步主义政治人物之一。影片主题是美国宣传的核心,即自由世界和奴隶世界正在进行着一场殊死决斗。在《战争前奏曲》和后来几部纪录片中都断然地指出,敌人一心想要征服全世界。《战争前奏曲》中有一幕引人注目的假想场景,逼真地描绘“打了胜仗的*本*队”在华盛顿特区宾夕法尼亚大道上行进,影片此时的语言旁白警告观众说“你们将看到他们重现曾经对南京、香港和马尼拉的普通百姓做过的那些事情”“想象一下他们耀武扬威地行进在华盛顿的街道时的得意心情”。 这是一组很有说服力的画面和语言旁白,丝毫没有含混模糊或妥协—不过,时间将会证明,当战争的目标改变了方向时,它也能够**灵活地转向并针对其他的敌人。在《战争前奏曲》中,这“两个世界”被形象化为一黑一白两个球体的画面。这部纪录片以及所有其他的教育影片都采用旁白的声音,向观众灌输同样的理念。它们不断地重复提到以下这些不可调和的矛盾:“自由与奴役”“文明与野蛮”“善与恶”、同盟国的“生活方式”与轴心国的“死亡之路”,同盟国(包括中国和苏联在内)在**、自由方面的历史性进步相对于德国、*本企图征服世界的狼子野心。制片人还为《战争前奏曲》制作了一个用在商业剧场中插播广告的预告片,其中概括了美国*队与好莱坞此次联手出击的精髓。预告片中惊呼:“这部长达55分钟的影片是**的一枚重磅**!……有史以来*伟大的一部黑帮片……揭露犯罪团伙如何策划征服世界的内幕故事!它将比你曾经看到的任何恐怖片都*邪恶……*残酷……*可怕!”5面对这种**的邪恶,**可以想象的回应就是**地摧毁它。 ·普利策奖获奖作者作品,《拥抱战败》姊妹篇,前美国驻*本大使**。 ·从独特角度解读*本和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变化与挣扎。有助于理解现代美国对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