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云南大学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1.20
折扣购买: 只言片语
ISBN: 9787548225072
一 人们习惯于把科班出身的人称之为“文化人”抑 或“知识分子”。究其实,实践中滚打和历练出来的 人又何尝不是文化人和知识分子。华佗、张衡、李时 珍等先人显然无所谓的“正规学历”,但他们在自然 科学方面的伟大创举足可让今天科班出身的将之人奉 为神明。很多伟人可能不一定有很高的学历,但他们 的政治文化思想和政治文化贡献永垂千秋。再以建筑 文化而言,当年故宫的规划者、设计者和建设者们, 想必不可能有科班出身者,更不会有什么硕士、博士 、院士之类的专家。然而,故宫所蕴含和显示出来的 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思想,却可让之后科班出身的人 永远奉为圭臬,永远没完没了恭恭敬敬地学习。是故 ,我辈科班出身者万万不可趾高气扬、自以为是,须 卑躬屈膝、毕恭毕敬地向“感性知识分子”学习。须 知,生命之树常绿,理论每每是灰色的。从多年政策 待遇看,充分尊重科班出身的知识分子当然是好事, 但由此把“感性知识分子”视为另类而加以另眼相看 和另眼相待,在市场准入、职称评定、工作实践中“ 一刀切”地设立障碍,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是有失偏 颇的。其最大的危害就是大大不利于“不拘一格降人 才”的环境的形成。 二 1927年,北京大学有这样一批教授,他们是胡适 、梁漱溟、刘半农、刘文典、林损、徐悲鸿等。当时 他们大都才二三十岁,却已是为世人称道的学问大家 。这一现象令人感慨万千。俗语说:“时势造英雄” ,然而他们既非金戈铁马、出生入死,靠“一将功成 万骨枯”而大器早成的赳赳武夫,亦非巧舌如簧、树 上小鸟也哄得下来的显赫政客,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能 名实相符、英姿勃发立于北大那神圣的授学殿堂上呢 ?却原来,当时北大有一个慧眼识英才的校长蔡元培 。若无此伯乐,恐怕这一群年轻人是难以戴上如此桂 冠的。再者,当时的教授聘任制无论如何也没有像现 在这样复杂和艰难。其时,谁有本事干什么活,谁能 干这个活,谁能戴什么帽子,是校方说了算。更直接 地说,是校长说了算。政府职能部门几乎不予过问或 干预。这才是真正的校长负责制。而今,在教授的任 职资格上,可谓藩篱重重、“红灯”叠嶂。其一,基 本没有破格的,再有能力与本事者,若爬不完规定的 台阶,休想越级申报上一级职位;其二,有的领域的 职位,不管你从事的专业平时是否与外语沾边,你都 必须千方百计跨过外语这道门槛方可“书归正传”; 其三,通过竭尽全力“过关斩将”,最终可否达到相 应职位,一定程度上是由热衷于内行的职能部门和“ 专家”来评判和定夺;其四,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 发时只能量体裁衣、亦步亦趋地工作,待得棱角磨光 、“江郎才尽”时方能看到那缓缓驶来的教授帆船上 的桅杆尖顶;恰似“多年媳妇熬成婆”。如此论资排 辈、按部就班,岂能发挥年轻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