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文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3.10
折扣购买: 《读书札记100篇》
ISBN: 9787507551464
彭庆阳,独立撰稿人,主要从事艺术评论及书法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出版《清刘熙<艺概书概>解析与图文互证》,另有百余篇艺术评论散见于**各大专业报刊。
习篆首在劲力 习篆首在劲力,此“劲力”即内劲也。刘熙载说:“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古人始终将“篆之所尚,莫过于筋”列在先。有“筋”才生“劲”,才能引篆“婉而通”,登堂入室,深化内涵,蕴积精华,不然,恐流于描字也。时下习篆者往往将“玉箸”“铁线”小篆体形成描字,殊不知,此种圆转流畅、秀朗典雅的萦纡环回之书体尽管笔画变化不大,却须婉而愈劲,通则愈节。“劲节”是小篆书写的内核,否则,味同嚼蜡,一派僵呆之气。我以为,书写小篆虽用笔中锋不变,然线条起讫收落宜有顿挫粗细之变,加上墨色的浓淡润渴调控,可弥补小篆笔法的单纯和形式感的平面,丰富小篆的静态美。 秉笔须圆正,审定字势,纵观四面停匀,八方具备,然后运笔执使。逆入、涩行、紧收。迟速得宜,线条方显厚重、古拙之风采。有言“篆宜缓,隶宜疾”。篆之用笔亦行留相合,具折钗股之妙,绞笔使毫如练绳,徐徐行行,横直平过尽使笔锋留住;转折弧圆定裹绞暗转,不能擫笔顿注。篆之用笔不能太肥,又不能太瘦,肥则形浊,瘦则形枯;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太轻则浮,太重则踬;锋芒不宜太露,否则意不蕴藉持重;既有天马行空之精劲,*备老僧补衲之沉静。篆之用笔虽不比行*,仍须讲究起止、回环、偏正、轻重、疾徐、虚实;仍须寻求笔机,使尽笔势,收纵有度,得其真态,映带匀美,万不可一味滞缓僵卧,了无生机;仍须脱尽摹拟蹊径,自出机杼,渐老趋熟,乃造平淡。 ——言恭达《抱云堂艺思录》第257、259页 刘熙载《书概》云:“篆书要如龙腾凤翥,观昌黎歌《石鼓》可知。或但取整齐而无变化,则椠人优为之矣。”强调了篆书字势上应有变化。篆书,尤其是小篆,是秩序感极强、整齐划一的书体,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但整齐之中,还要有变化,求得篆书虽静而生动,虽整齐而富变化的审美效果。言恭达先生强调“习篆首在劲力”“‘劲节’是小篆书写的内核”,可以说是小篆具有“龙腾凤翥”之势的关键所在。而劲力的产生又在于“筋”,有“筋”才生“劲”,古人亦有“篆之所尚,莫过于筋”的说法。“筋”可以强调篆书线条刚劲有力的质感,从而深化内涵,以免流于描字,可见“筋”对小篆的重要性。 书法作品的生命力量和精神气质主要是通过“骨”和“筋”两种有意味的笔力表现出来的。丁文隽在《书法精伦》中对“筋”“骨”有着精辟的阐释:“于人,骨所以支形体,筋所以司动转。骨贵劲健而筋贵灵活,故书,点画劲健者谓之有骨,软弱者谓之无骨。点画灵活者谓之有筋,呆板者谓之无筋”。从人体解剖学上来说,“筋”是附着在骨头或肌腱上的韧带;从书法上来说,它也是一种力的表现,但与骨又有所区别。“骨力”偏重于刚挺之力,“筋力”偏重于柔和之力,刘熙载《书概》云:“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这两种力可以产生阳刚和阴柔两大不同类型的风格。卫夫人《笔阵图》云:“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可知有“筋”的笔画运转刚劲有力,有韧劲从而有劲节,否则就是败笔。 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通”,强调篆书字势要圆转流畅,气韵要婉转通达。但刘熙载认为孙过庭的观点不够辩证,补充道:“余谓此须婉而愈劲,通而愈节”。在书写过程中要辩证对待“婉”和“通”,“婉”中要加以劲健,“通”而又要以涩行加以节制。时下一些学书者在小篆创作上如同描字,故“味同嚼蜡,一派僵呆之气”,这是缺少“劲”“节”之故。何以能改变这种状况,那就是善于中锋运笔。刘熙载在《书概》中强调篆书中锋用笔的重要性:“徐铉小篆,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处,盖得中郎之遗法者也。”中锋用笔是小篆书写的根本,但不是表现小篆审美性的**。所以,言恭达先生认为:“书写小篆虽用笔中锋不变,然线条起讫收落宜有顿挫粗细之变,加上墨色的浓淡润渴调控,可弥补小篆笔法的单纯和形式感的平面,丰富小篆的静态美。”这对于学篆者来说犹如金针度人,令人豁然开朗。 1.大师经典解读。 2.作者深入浅出。 3.具有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