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像的镜子(海峡两岸社会转型期乡村叙事比较)/台湾研究系列

呈像的镜子(海峡两岸社会转型期乡村叙事比较)/台湾研究系列
作者: 李勇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呈像的镜子(海峡两岸社会转型期乡村叙事比较)/台湾研究系列
ISBN: 9787510893568

作者简介

李勇,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学科带头人,客家文化与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二月河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1980年生于山东滨州,武汉大学博士毕业,中国人民大学、台湾交通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河南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台湾文学研究,著有《“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叙事》《新世纪文学的河南映像》。在《文学评论》《小说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河南省杜甫文学奖、首届高校台湾研究学术年会杰出论文奖,以及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青年文化英才等称号。

内容简介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约始自鸦片战争之后,而进入20世纪以后,台湾和大陆的社会转型先后全面展开。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曲折的。但对于海峡两岸而言,虽然现代化转型的具体历史过程并不相同,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却又殊途同归——它们都是以实现社会的全面现代化为目的和方式,内在于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无法自外的人类文明进化历程之中。对于两岸来说,只是其全面展开的时间有别而已:全面的社会现代化转型, 在台湾约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大陆则始于80年代改革开放。这也使得两岸文坛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和新世纪以来各迎来了一次乡村叙事的高潮。这两次乡村叙事高潮皆发生在社会转型加速的历史背景之下,从具体的创作来看,作家在题材选择、关注焦点、主题表达、创作手法等方面也都表现出很多相似性,然而在更深在的叙事立场、叙事情感、艺术风格等方面却又有着不易察觉的差异。这些差异,追根溯源与两岸作家的文化性格有根本的关联,而文化性格又形成于他们各自脚下的土地——那土地上所上演过的历史,以及正在上演着的现实。这种不同,无法简单以高下论之,而须放置于海峡两岸的乡村叙事传统乃至新文学叙事传统,同时结合两岸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和知识者文化性格,才能深入解析。本书即由这两次乡村叙事高潮入手,探究其异同表现、深层原因、意义评价等问题。对于转型期中国现实的密切关注和书写,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大陆文学一个显著的发展趋向。而近三十年大陆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则直接造成了文学叙事的某种“言说困难”:作家一方面对历史和现实失去了清晰的判断,另一方面对于如何表达这样一种历史和现实,也失去了以往的自信。就乡村叙事而言,随着现实当中农村发展和农民出路问题的严峻化,乡村叙事者在理解和判断现实与历史等问题上日益陷入一种显著的困惑和迷惘,而单一化和平面化的写实的艺术表现,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在“怎么写”问题上所面临的焦虑和困难。 理性(思想或理念)和文学的关系始终纠缠不清、众说纷纭。以当代乡村小说叙事而言,历史理性丧失导致的迷惘和焦虑主宰了转型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大陆乡村小说叙事,但迷惘和焦虑下的文学表达却又并未如我们想象得那么不堪。对 “后改革”时代乡土中国颓败景象的全方位表现,对迷惘和焦虑的直接呈现,以及整体感和秩序感丧失所致的文本“失序”景观, 共同构成了一种与“五四”以来传统的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为主的乡村书写截然不同的叙事风貌,它的感性、直接和新异特征在较为开放者看来不啻为一种美学上的创新与超越。这种创新与超越大致表现于两点:一是对于现代性视野的打破,它呈现了在传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主导的现代性观照视野下所无法呈现的乡村和农民的本真生存状态;二是它还原和呈现式的表现形式也表现出一种新的审美冲击力。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这种美学上的创造和超越,更多地是受惠于时代,而非叙事者对于叙事传统的反思。现代性视野下传统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乡村叙事对于乡村和农民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悲剧性命运遭际有着难以避免的轻忽和遮蔽,这源于现代作家对“现代化”价值观念体系的认同和批判,这种认同和批判所造成的作家对作为文化喻体的“农村”、“农民”的“提升”(批判)和“回归”(歌颂)操作,使作为本然存在的实体的农村和农民的本真生存状态与命运遭际得不到有力的呈现。新世纪乡村叙事以其对乡村颓败、农民受难的全力关注,对传统乡村叙事的这一缺憾有所弥补,但这“弥补”并非源于对传统乡村叙事的批判和反思,而是源于现代性价值观念体系在后改革时代的自行崩解。 如果说,在现代性视野下,传统乡村小说叙事表现出来的是现代性“观念”对“事实”(即本然存在的实体的乡村和农民悲剧性命运遭际)的遮蔽,那么对新世纪的乡村叙事而言,它所表现出来则是“观念”的消解和“事实”的凸显。而这种“消解”和“凸显”,又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事业遭遇困境、现代性价值观念体系随之遭受质疑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该书独特卖点: 1.比较研究视角,探讨海峡两岸乡村叙事差异。 2.开阔的社会认知视野与坚实的文学批评基础。不仅深入到作家和文本的世界里,还将文学比较与海峡两岸的社汇、历史、文化、心理的考察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