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日本庭园:图解空间构成与造园理念

遇见日本庭园:图解空间构成与造园理念
作者: (日本)户田芳树//野村勘治|责编:赵研//刘屹立|译者:宗士淳
出版社: 江苏科技
原售价: 69.80
折扣价: 44.00
折扣购买: 遇见日本庭园:图解空间构成与造园理念
ISBN: 9787571338381

作者简介

户田芳树 1947年生于日本广岛县尾道市。毕业于东京农业大学造园学科。毕业后在东京、京都学习庭园设计,随后进入Urban Design ConsuItantINC(创立者黑川纪章),1980年成立株式会社户田芳树风景计画。长期以来创作出大量空间线条简单却富有动感的设计作品,尤其注重细节的处理,风格中充满柔和温暖自然而细腻的氛围。1989年获得日本东京农业大学造园大奖;1995年作品修缮寺“虹之乡”获得日本造园学会奖;2014年担任日本茅崎市景观社区营造顾问;2019年担任日本风景园林师联盟会长。 主要著作包括《从庭园到世博:户田景观设计30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漫步昭和名园(MARUMO出版)》等。主要作品有二子玉川公园归真园(日本),尾道洋兰中 心(日本)、美泉宫日本庭园(奥地利)。 野村勘治 1950年生于日本爱知县。毕业于东京农业大学短期大学。虽然师从造园家重森三玲,但还是以桂离官等知名庭园的调查为主要工作。之后,从事造园工作之余,产生了希望成为“庭园宣传部”的想法。回到名古屋之后,开始在当地开发商公司参与以景观工程为主的从社区营造到造园的工作,在这一时期学习掌握的土木建造知识对日后参与大型项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0岁左右开始重新参与庭园测绘工作,40岁之前调查了10座知名庭园,并意识到自己看到了真 正的庭园,之后通过各种机会作为“庭园宣传部”不断拓展庭园宣传活动的领域。 主要著作包括《日本庭园集成(小学馆)实测图》《小堀远州(京都通信社)》《禅寺和枯山水(宝岛社)》等。 主要作品有交龙之庭(德国巴伐利亚州),重庆S家(中国重庆)、滨名湖花博会爱知县出展庭园(日本滨松市)。

内容简介

第一节 和式之美的发现:从苏我马子的庭园到藤原氏的庭园(公元600年前后) 户田:与野村先生相识近 50 年,初次见面的印象仍很深刻。我大学毕业那年, 东京农业大学日本庭园研究会在京都举办了庭园合宿,正巧我参加了这次活动。 野村:是的,大一时我在桂离宫、修学院离宫进行义务劳动,随后借机仔细观览了庭园。坐船清扫水池时,从水面上看到的桂离宫让我至今无法忘怀。在神社住宿那晚的交流会上,我充分享受了学生生活的开放感。之后作为重森三玲老师出版的《日本庭园大系》的测绘及作图组成员参与工作,自此便沉浸在日本庭园的世界之中,时至今日仍是如此。 户田:我曾学习造园师的课程,后因偶然的契机进入了城市设计公司,之后独立从事景观设计工作。参观桂离宫是我的起点。 野村:虽然我们对于庭园产生兴趣的起点是相同的,但由于之后的活动产生了不同的视角,此次能够重新讨论庭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一、从泛灵论到佛教传入 户田:关于庭园,我想从飞鸟时代说起。位于欧亚大陆东端的日本与大陆隔海 相望,所以引入他国文化的机会十分有限。但是,日本一旦受到来自海外的巨大刺激, 社会结构会发生变化,其他国家的文化也会一拥而入。日本人可以敏感地捕捉到流 入的文化,并且在短时间内进行学习,进而创造出以日本审美意识为基础的新样式 的庭园。 在日本最早引发范式转换的事件大概就是佛教的传入吧。在从绳文时代起就被泛灵论的世界笼罩的日本,人们供奉着栖息在伟大的自然物中的神灵,它们栖居的“磐座、磐境1”等地被当作圣域的“场”。这些“场”是神与人交流的空间,也被认为是庭园诞生的基本形态。 伴随着具有理论性世界观的佛教传入,新的庭园空间诞生了,这就是日本庭园的起源。 野村:虽然很少有人知道,但冈山县吉备的楯筑遗迹2 中存在着具有异样氛围感的磐境(照片 1-1)。围绕中心祠堂的 8块石头呈环状排列,就像巨石阵一样。这是滨松市渭伊神社天白磐座3(照片 1-2),其与自然的事物相对,是由人工制作的造型,同时它也是佛教传入之前关于人与自然关联的重要事例。 此外,日本书纪中记载的“嶋大臣”指的是苏我马子(?—626),此处的“嶋”应是庭园这一谜团在昭和时代的一次发掘中意外揭开的。“嶋”是有着方形水池的百济风格的庭园,和我们当今印象中的日本庭园大不相同。 虽然对一般人来说,这也许是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话题,但实际上对于飞鸟 - 奈良时代的庭园遗迹的正式发掘从半个世纪前就开始了。作为其成果,曾经被认为像 谜一般的代表马子之“嶋”的方池遗迹(照片 1-3)和平城宫东院庭园4(照片 1-4) 在早期就已被发掘。在那之后,飞鸟宫迹庭园5和平城京左京三条二坊宫迹庭园6等也被依次发掘,古代庭园的样貌变得逐渐清晰了。从百济传来的飞鸟时代的庭园, 是位于被视作西欧庭园的建筑延长线上的人造庭园。在那之后经过打磨,庭园逐渐 转变为自然风格,这被认为是和风样式的开端。 户田:虽然这个时代的日本受到了来自朝鲜半岛的巨大影响,但遗憾的是,当今的朝鲜半岛上几乎没有留下可以作为文化遗产的庭园。 野村:古朝鲜因为长期的国家分裂以及外国的入侵,庭园在战火中被毁,所以想用现存为数不多的庭园案例进行验证。 当初流传下来的古朝鲜庭园是人造的百济样式的“方池与圆岛”,现在韩国首尔的昌德宫芙蓉亭水池7还沿用着这种样式(照片 1-5)。但是,这种人工设计的庭园似乎不太能打动日本人,于是转变为新罗式的自然形态的设计。 其原型是韩国庆州的雁鸭池庭园8(照片 1-6),该庭园将直线与曲线区分使用,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保存至今。这种自然形态的设计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在隋唐时期的宫廷中都有大规模的自然庭园,后来通过遣隋使和遣唐使传入日本。 当时日本编纂了《怀风藻》等汉诗集,公文资料也都使用汉文,官方在任何事上都在效仿中国。从那以后到近世,日本一直奉行和魂汉才,营造庭园也不例外。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喜好虽然没有发生变化,庭园中的和魂气质却越发浓厚。一直以来,日本庭园的和风化被认为是在废除遣唐使以后形成的,但是根据奈 良时代的发掘,和风化实际上是在中国文化传入的同时循序渐进的。 另外,象征佛教宇宙中心的“须弥山9”在飞鸟时代被刻成石雕设置在庭园中(照片 1-7)。但是到了奈良时代,石组演变成了由自然 石组合而成的表现形式。平城宫东院庭园里的须弥山 (照片 1-4)发掘出来时处在石组群的中央,主石是被高高安置的状态。虽然石雕与庭园文化一同被传播,但一直以来坚信“自然石中有神灵”的石文化的日本人,还是怀着对雕刻石头的抵触,选择了由自然石组合而成的石组。作为日本庭园优秀表现方式之一的“石组”,也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 “月下倚闲庭,阶前草又青”,在中华文化中,自古就对庭园有着深切的情怀。入世者如文人士大夫阶级,望向近处是苍生与社稷,远眺时则万里江山入梦来,寄情于山水的千头万绪在世俗的日子里都化作了一捧愿景入了诗,入了画,还有那可以置身其中仿佛畅游天地般的小小庭园之中。 而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对庭园也尤为喜爱与推崇。本书就是日本很受欢迎的两位造园大师户田芳树与野村勘治一边聊天一边创作而成的。深刻的思想碰撞出热烈的火花,散开来落到纸面成了文字,字里行间,已是心驰神往,亦仿佛跟随着说话者的脚步漫游在那娓娓道来的庭园中,领略着桂离宫的“园路深深深几许”与“柳暗花明又一村”、惊叹于后乐园景致的跌宕起伏与看似粗犷外表下的细致巧思,还会在常荣寺庭园与妙心寺退藏院庭园中的布景与山水画重合时而不禁感叹造园者的巧夺天工之技艺,这些都能在本书中领略一二。 若你还未曾到过日本,未曾去看过这些名园,读完本书,你会非常渴望未来能去亲眼看看这书中的景色,一验真伪;若你已经有幸逛过这些庭园,那看完本书,你大概会排着自己的脑袋,发出“这些细节为什么都没有注意到呢?有机会一定还要再去好好看一看”类似的感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