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智慧(精)/纪念林语堂诞辰120周年私藏本

孔子的智慧(精)/纪念林语堂诞辰120周年私藏本
作者: 林语堂|译者:张振玉
出版社: 新世界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孔子的智慧(精)/纪念林语堂诞辰120周年私藏本
ISBN: 9787510435294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2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23年获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务。1928年编著《开明英文读本》,风行全国。1966年定居台湾。以《京华烟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是一位以英文写作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因翻译“幽默”(Humor)一词,以及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本杂志,提倡幽默文学,赢得“幽默大师”的美名。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红牡丹》《风声鹤唳》《苏东坡传》《武则天传》《孔子的智慧》等。

内容简介

时至今日,还能有人热衷儒家思想吗?若说是有 ,岂非怪事?其实这全系于人对善念是否还肯执著, 而对善念一般人是不会有一股狂热的。更重要的,似 乎是今日人是否对儒家思想还存有信心。这对现代的 中国人特别重要。这个问题是直接指向现代的中国人 ,而挥之不去,也无从拒绝的。因为现代甚至有些中 国人,曾经留学外国,思想已趋成熟,他们对儒家所 持的态度与观点,都显得心悦诚服。由此我认为儒家 思想是具有其中心性,也可以说有其普遍性的。儒家 思想的中心性与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其本身即 有非凡的力量。在孔子去世后数百年间政治混乱、思 想分歧的时期,儒家思想战胜了道家、墨家、法家、 自然派思想,以及其他林林总总的学派。在两千五百 年内中国人始终奉之为天经地义,虽然有时际遇稍衰 ,但终必衰而复振,而且声势益隆。与儒家思想抗衡 者,除道家在公元后第三至第六世纪盛行之外,其强 敌莫过于佛教,佛教多受宋儒所宗仰。佛教虽无玄妙 精微,在儒家人道精神及知识论的阐述上,也只能予 以修正,然后即将重点移至儒家经典所已有之某些观 念上,而予以更充分之重视,但也并不能将儒家思想 根本推翻。这也许是纯由于孔子个人多年来的声望地 位使然,但是儒家心中非凡的自负,对本门学说精当 之信而不移,因而鄙弃佛教理论而侧目视之,或者始 予宽容,当时的情形可能正是如此。儒家也以平实的 看法否定了庄子的神秘思想,也以此等平实的思想鄙 弃了佛教的神秘思想。今天,儒家思想遇到了更大的 敌手,但并不是基督教,而是整套的西方思想与生活 ,以及西方新的社会思潮,这种西方文明全是工业时 代所引起的。儒家思想,若看做是恢复封建社会的一 种政治制度,在现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之前,被人视为 陈旧无用;若视之为人道主义文化,若视之为社会生 活上基本的观点,未免失当。我认为儒家思想,仍不 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的生活上 ,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 世之道。西方人若研究儒家思想及其基本的信念,他 们会了解中国的国情民俗,会受益不浅的。 在西方读者看来,孔子只是一位智者,开口不是 格言,便是警语,这种看法,自然不足以阐释孔子思 想其影响之深而且大。若缺乏思想上更为深奥的统一 的信念或系统,纯靠一套格言警语,而支配一个国家 ,像孔子思想之支配中国一样,是办不到的。孔夫子 的威望与影响如此之大,对此一疑难问题之解答,必 须另自他处寻求才是。若没有一套使人信而不疑的大 道理,纵有格言警语,也会久而陈腐令人生厌的。《 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 ,使西方人对孔子之有所知,主要就是靠这部书。但 是《论语》毕竟只是夫子自道的一套精粹语录,而且 文句零散,多失其位次,因此若想获得更为充分之阐 释,反须要依赖《孟子》《礼记》等书。孔子总不会 天天只说些零星断片的话吧。所以,对孔子的思想之 整体系统若没有全盘的了解,欲求充分了解何以孔子 有如此的威望及影响,那真是缘木求鱼了。 简洁地说,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 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 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由此看来 ,最为耐人深思之特点是在取消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差 异。其方法为一伦理性之方法,与法家以讲严刑峻法 为富国强兵之道截然不同。孔子的学说也是断然肯定 的,要求人对于人类与社会负起当负的责任,所谓以 天下国家为己任,此点与道家的适世玩世又大有不同 。实际上,儒家思想所持的是人道主义者的态度,对 全无实用虚无飘渺的玄学与神秘主义完全弃置不顾, 而是只注重基本的人际关系,灵异世界神仙不朽又有 何用?这种独具特色的人道主义中最有力的教义是“ 人的标准就是人”。就凭这条教义,一个常人只要顺 着人性中的善去行,就算初步奉行儒家的为人之道了 。并不必在什么神祇上去寻求神圣理想中的完美。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