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讲《诗经》

鲍鹏山讲《诗经》
作者: 鲍鹏山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29.90
折扣购买: 鲍鹏山讲《诗经》
ISBN: 9787547318348

作者简介

鲍鹏山,文学博士、作家、学者。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上海教育电视台《世纪大讲坛》、山东教育卫视《新杏坛》等栏目的主讲嘉宾。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有《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风流去》《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传》《孔子如来》《论语导读》《寂寞圣哲》《先秦诸子八大家》《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致命倾诉》等著作二十多部。全国多家杂志的专栏作者,作品被选入多种文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创办浦江学堂、花时间读书社。

内容简介

《诗经》的问题和我们的问题 《诗经》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谜,它有着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我们揭开。可是,它实在是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是我们民族最美丽、最缥缈的传说,可它离我们却又那么近,“诗云”与“子曰”并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甚至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蒙它赐予——所谓“赋诗言志”。但它又总是与我们保持着距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已经对“子曰”完全历史化,孔子其人其事已经凿凿可信,铭刻在历史之柱上;而作为“诗云”的《诗》,却一直不肯降为历史——虽然我们曾固执地认定它与其他经典一样是史,但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它本来就不是描述“事实”,而是表达“愿望”。它确实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其真正的价值是它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追求着他们的追求”。它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而不是灰色的理论与干巴的教条。虽然从孔子及其门徒开始,我们就在竭力把它道德化,至少从汉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把它学术化,但它永远是诗,是艺术,是感性的、美丽的,是作用于我们心灵与情感并一直在感动我们而不是说服我们的。是的,它应该是,也一直是大众的至爱,而不仅是经学,是学术。《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无论是我们对《诗经》本身及其中具体诗篇的解释,还是对《诗经》搜集编辑分类、成书的意图,以及它所呈现出的独特艺术风采,都莫衷一是。莫衷一是的事实表明,我们都只是在臆测、在推断,而不是在证明与发现。对《诗经》中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己见而互不相容。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经被“公认”,但那也只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无力提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便只好就这么得过且过,我举几个例子。 《诗经》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谜,它有着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我们揭开。它(《诗经》)确实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其真正的价值是它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追求着他们的追求”。它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而不是灰色的理论与干巴的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