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万卷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0.50
折扣购买: 口味
ISBN: 9787547049044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我读小学五年级那年暑假,我的祖父不知怎么忽 然高了兴,要教我读书。“穿堂”的左侧有两间空屋 。里间是佛堂,挂了一幅丁云鹏画的佛像,佛的袈裟 是朱红的。佛像下,是一尊乌斯藏铜佛。我的祖母每 天早晚来烧一炷香。外间本是个贮藏室,房梁上挂着 干菜,干的粽叶。靠墙有一缸“臭卤”,面筋、百叶 、笋头、苋菜秸都放在里面臭。临窗设一方桌,便是 我的书桌。祖父每天早晨来讲《论语》一章,剩下的 时间由我自己写大小字各一张。大字写《圭峰碑》, 小字写《闲邪公家传》,都是祖父从他的藏帖里拿来 给我的。隔*作文一篇。还不是正式的八股,是一种 叫作“义”的文体,只是解释《论语》的内容。题目 是祖父出的。我共做了多少篇“义”,已经不记得了 。只记得有一题是“孟之反不伐义”。 祖父生活俭省,喝茶却颇考究。他是喝龙井的, 泡在一个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兴砂壶里,用一个细瓷 小杯倒出来喝。他喝茶喝得很酽,一次要放多半壶茶 叶。喝得很慢,喝一口,还得回味一下。 他看看我的字,我的“义”,有时会另拿一个杯 子,让我喝一杯他的茶。真香。从此我知道龙井好喝 ,我的喝茶浓酽,跟小时候的熏陶也有点关系。 后来我到了外面,有时喝到龙井茶,会想起我的 祖父,想起孟之反。 我的家乡有“喝早茶”的习惯,或者叫作“上茶 馆”。上茶馆其实是吃点心,包子、蒸饺、烧卖、千 层糕……茶自然是要喝的。在点心未端来之前,先上 一碗干丝。我们那里原先没有煮干丝,只有烫干丝。 干丝在一个敞口的碗里堆成塔状,临吃,堂倌把装在 一个茶杯里的作料——酱油、醋、麻油浇入。喝热茶 、吃千丝,一*! 抗*战争时期,我在昆明住了七年,几乎天天泡 在茶馆。“泡茶馆”是西南联大学生特有的说法。本 地人叫作“坐茶馆”,“坐”,本有消磨时间的意思 ,“泡”则*胜一筹。这是从北京带过去的一个字, “泡”者,长时间地沉溺其中也,与“穷泡”“泡蘑 菇”的“泡”是同一语源。联大学生在茶馆里往往一 泡就是半天。干什么的都有。聊天、看书、写文章。 有一位教授在茶馆里读梵文。有一位研究生,可称泡 茶馆的**。此人姓陆,是一怪人。他曾经徒步旅行 了半个中国,读书甚多,而无所著述,不爱说话。他 简直是“长”在茶馆里。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 茶,独自坐着看书。他连漱洗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馆里 ,一起来就到茶馆里洗脸刷牙。听说他后来流落在四 川,穷困潦倒而死,悲夫! 昆明茶馆里卖的都是青茶,茶叶不分等次,泡在 盖碗里。文林街后来开了家“摩登”茶馆,用玻璃杯 卖绿茶、红茶——滇红、滇绿。滇绿色如生青豆,滇 红色似“中国红”葡萄酒,茶叶都很厚。滇红尤其经 泡,三开之后,还有茶色。我觉得滇红比祁(门)红 、英(德)红都好,这也许是我的偏见。当然比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