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家物语(全译本)(精)

平家物语(全译本)(精)
作者: (日)佚名|译者:王新禧
出版社: 上海译文
原售价: 53.00
折扣价: 41.40
折扣购买: 平家物语(全译本)(精)
ISBN: 978753275407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六、祗王 (祗,通“祇”字,与卷首的祇园相呼应。天神称神,地神称祗,合 称“神祗”。名字中有“祗”,有神祗庇佑之意。本章中另一舞妓名为“ 佛”,寓意相类。) 一天四海既已掌控手中,那么无论民间有怎样的闲言、嘲讽,入道相 国也全然无须顾忌了。他肆意恣纵,由着自己的性子为所欲为。举例而言 :当时京中有一对姊妹花,名叫祗王、祗女,是有名的舞妓;她们的母亲 刀自,也是舞妓出身。清盛公甚为宠爱姐姐祗王,妹妹祗女也由此身价倍 增,为京都公卿所追捧。清盛公又给她们的母亲刀自,择地营建了一栋重 檐斗拱的华屋,每月还送一百石米、一百贯钱作为生活开销。祗王一家家 道昌盛,安享富贵。 舞妓始于鸟羽院时期,最早由岛千岁、和歌前这两人表演。起初舞者 的装束是穿着“水干”(水干,日本古朝臣礼服,用绢制成,白色。后来 逐渐成为武家及一部分公家的日常服装。)、戴着立乌帽子、腰插银鞘腰 刀,扮作男子,故称之为“男装舞”。后来立乌帽子与银鞘腰刀都被去除 ,舞妓只穿着“水干”,甩动白色的长袖翩翩起舞,因此这一歌舞被唤作 “白拍子”,深受贵族们的喜爱。 京里其他舞妓耳闻目睹祗王的尊荣,或羡或妒。羡者道:“祗王真是 幸运呀,同为乐女,哪个不想遇到贵人呢?肯定是因为她名字中有个''祗'' 字,所以才运气特佳。我们也把''祗''字加在名字里,瞧瞧能否走运。”于 是纷纷改名,有人叫祗一、祗二,有人叫祗福、祗德,都希望自己像祗王 般好运当头。那妒者却说:“幸运与否,乃前世修因、后世得福,同名衔 文字毫不相干。”不少人听了,便不把''祗''字加到名字里。 时光荏苒,三年后,京都新崛起了一位舞妓,来自加贺国,名叫“阿 佛”,年方二八,芳名远播,被敬称为“佛御前”(御前,原意“尊前” ,日本古代对有地位的女性的敬语。)。京里上下人等纷纷赞叹道:“往 昔虽多见舞妓,然如此丽人、如此妙舞却还是头回见到哩。”因此阿佛颇 受欢迎。 但阿佛却自有思忖:“今时我虽声名显扬,然而未蒙太政入道青睐, 心中实感遗憾。我不妨照着乐户的惯例,毛遂自荐,自行登门拜会吧。” 于是便在某日来到西八条府(清盛的本邸在六波罗,别邸在西八条。)门 前,门房的下人慌忙入内禀报道:“京都闻名的''佛御前'',此刻正在府外 求见大人。”入道相国不屑道:“什么?舞妓须当候人传唤,方可上门, 岂有不召自来之理?况且祗王就住于此处,神也好佛也罢,都不准进来, 让她速速离去吧!” 阿佛受到这样的冷遇,心灰意凉,正要转身离开的同时,祗王向入道 进言道:“舞妓自荐,其实是本行常有的通规。况且阿佛年龄尚幼,不假 思索便谒府拜会,也属情有可原。如果就这么冷酷地回绝她,我有点于心 不忍。因我也是乐户中人,感同身受,心有戚戚。所以恳请大人唤她进来 ,见她一面吧。即使不观舞不听曲,只须恩赐一见,她也会不胜感激的。 ”入道相国道:“你既如此说,那便见上一见,而后再叫她回去不迟。” 遂命人去门前传唤阿佛。此时阿佛已坐上牛车准备回去,第二次传话一到 ,立刻掉头入府。入道相国出来相见,道:“今日原不打算见你,无奈祗 王一再劝说,只好见你一面。既已相晤,怎能不听听你唱曲呢?请先唱一 首''今样''(今样,即”当世风“的意思,是一种短歌,在平安末期甚为流 行。它的格式为七五言,前后八句或十二句为一首。)吧!” 阿佛应声:“遵命。”舒展歌喉,唱道: 妾身宛似姬小松, 观君当可寿千年; 君前池苑龟山上, 仙鹤群飞聚而嬉。 (姬小松:日本产的一种观赏植物,高仅一两米。) 她巧妙地将松、龟、鹤等吉祥物融入歌中,借以指代自己和清盛公。 如此反复唱了三遍,莺舌婉啭、喉清韵雅,闻者无不倾首耸耳,惊为仙乐 。入道相国一迭声击节赞赏,道:“佛御前的''今样''唱得妙极了,想必舞 也跳得极好啰?请献一段霓裳舞如何?传鼓手上来!” 鼓手依命打起鼓点,阿佛伴着鼓声翩然起舞。她绛唇玉颜、姿容妩媚 ,青丝萦风、飞袂修裾;纤腰低回似亭亭采莲,扬眉转袖若盈盈雪飞,博 得了满堂喝彩。 舞终歌尽,入道相国已是目为之眩、魂为之销,全副心思都巴巴地转 到了阿佛身上。他请求阿佛留在西八条府中,阿佛道:“您何出此言呢? 我是个不召自来的不速客,适才已被您斥退,只因祗王御前的恳求,才得 以返回。今相国留我在府,一来我心中有愧,二来令祗王御前情何以堪呢 ?还是让我回去好了。”入道相国道:“你要走万万不行。既然你对祗王 有所顾虑,那我立刻逐祗王出府。”阿佛急道:“这如何能行?即使和祗 王御前一同留下,我都已深感不安,相国竟要将祗王御前驱走,独留妾身 一人,使我心中更觉惶恐。若您日后思我念我,令人来传,我即刻便至, 今日还是放我离去吧。”入道相国道:“毋须多言,我意已决。这就叫祗 王搬离此处。”于是命人去通知祗王,连催了三趟。 祗王在内室知悉清盛公倾倒于阿佛的声色,心中已料到数分,却不想 背弃就在目前。催促离府的急报接二连三传来,她心绪烦乱,只得草草收 拾些行李,准备启行。然而人非草木,常言道:前生缘注定,方得同栖一 树荫,同饮一河水。此刻分别在即,难免唏嘘感伤,何况又在这里住了三 年,愈发使人恸心留恋。祗王柔肠寸断,凄入肝脾,泣不可仰。可是愁眉 泪眼亦是无用,终究仍要别离,她默想从今往后,此身将永不再回,理应 留下些印迹以示纪念,遂取来毫笔,涕泗沾襟,在纸屏门上题了一首俳句 : 春芽与衰草,荣枯各有别; 一朝秋风至,萧瑟同凋零。 (这首俳句,以春芽与衰草分别比喻阿佛和祗王不同的境遇。日语里 “秋”字的读音,与“厌倦”音义双关,“秋风”指平清盛一旦心生厌倦 ,那么无论春芽或衰草,结果都将一样凋萎。) 题罢,坐车归返己家。甫一进门,便合身倒在纸屏门后,纵声悲啼。 刀自和祗女见了,忙问道:“所为何事?”祗王抽泣不答,询问跟她同回 的侍婢,才明了原委。自此以后,每月一百石米与一百贯钱再不送来,换 作阿佛的亲人享受此等殊荣。京里人议论纷纷,都道:“既然祗王从入道 府里得了''长假'',我们何不寻她冶游伴玩!”于是有的致信邀约,有的遣 派使者。祗王虽然沦落潦倒,却心气甚高,不愿做他人玩伴,既不收信, 亦不见使者。但这些殷勤相召之事,让她更觉黯然,终日以泪洗面。 流年匆匆,冬去春来。翌年阳春时节,有使者至祗王处传达入道相国 的口信,言道:“佛御前近来百无聊赖,你若有空,来唱一曲''今样'',跳 个舞,给她抒闷解颐吧。”祗王却不回信。入道相国怒道:“祗王竟敢一 言不复?实在大胆!倘若不想来,直说便罢,我净海(平清盛出家后法号 ”清莲“,后改”净海“。)自有办法。”此语传到刀自耳里,吓得她惊 慌无措,流泪训斥祗王道:“为何不给相国大人回信呢?总比遭到叱责强 啊!”祗王道:“我实不欲再去那伤心之地,因此不知如何答复才好。此 番传召不去,他说自有办法,想来也无非是将我们逐出京去,不然就是取 我性命。我早已做好最坏打算,即使被逐出京,也无甚惋惜;就算丢了性 命,此身残花败柳,亦无须珍惜。他厌我弃我,我再不想见到他了。” 于是,依然不复信给入道相国。刀自又劝道:“这般世道,想要苟活 ,岂能违背清盛公的意旨?白首之约乃前生缘定,并非始自今世。有的男 女海誓山盟,不久却劳燕分飞;有的虽若即若离,到头反而厮守一生。人 世最无定的便是男女间的情事。你能得到相国大人三年的宠爱,已甚为难 得。这回有召不应,想来虽不至于会因此丧命,但被逐出京都倒极有可能 。若果真如此,你们年纪尚轻,不管是穷乡僻壤,还是荒郊岩洞,总有法 子活下去。可你们的老母体弱气虚,要是被逐离京城,到乡野生活,饮食 起居极为不惯,想想都觉可悲。娘求求你,就当是尽孝修福,让我留住京 中度过余生吧!”祗王虽感再作冯妇极是尴尬,但母命难违,只好含泪应 允,满心幽怨自不待言。 她左思右想,颇感独自一人去相国府,有些难为情,便带同妹妹祗女 及另外两个舞妓,四人共坐一车,来到西八条府邸。仆人领她们到一间十 分简陋的屋子里歇脚,祗王暗忖道:“竟然不带我去以前的住处么?这太 过分了!我本身并无过失,相国大人却弃我如遗,如今连歇息的宿屋也降 了规格,真是叫人心碎呀。这如何是好呢?”她哀思满面,又怕被人瞧见 ,只得以袖掩面,但泪水仍然从袖管处不由自主地簌簌落下。 阿佛听说此事,心中怜悯,向清盛公道:“这样对待祗王御前,怕是 不妥。我的住处是她以往所住,叫她来这边吧。不然就让我过去见她一面 。”入道相国道:“决计不可。”阿佛无奈,只索作罢。入道相国随后召 见了祗王,却不理不顾她的心情,道:“阿佛近来时感无聊,你唱一首''今 样'',以资消遣吧。”祗王既然答允前来,便不打算违抗清盛公,遂强忍珠 泪,唱道: 佛身本为凡子, 我等亦能成佛; 人人皆具佛性, 可哀天差地别。 语调悲戚,噙泪唱了两遍。列席的平家一门公卿、殿上人、大夫,甚 至家将,被感染动情,热泪盈眶。入道相国开怀道:“此曲应时即景, 唱得十分巧妙;原本还想再欣赏你的舞技,只是身有要事,今日便到此为 止吧。日后你要主动常来,唱唱曲、跳跳舞,给阿佛解闷。”祗王默然无 言,敛衽含泪退出。 归家后,祗王对祗女说道:“只因母命难违,我才勉强又去了本不该 再去的伤心地,再度含羞忍辱,真是透骨酸心。与其苟活于世,倒不如投 河自尽,免得再受污辱。”祗女答道:“如果阿姊投河,我定相从于波涛 中!”母亲刀自知悉姊妹俩的想法,心中忧愁伤悲,却也别无善法,唯有 哭着劝道:“你的悲诉并非毫无道理,是我让你受委屈了。如果事先知道 会发生这种事,我绝不会强你所难的。可是后悔已经无用,若你和祗女一 起投水而死,扔下我这孤苦伶仃的老婆子,活着也无意义,索性随你们齐 赴黄泉吧。只是你可曾听过,逼死阳寿未尽的生母,那是犯了五逆罪(五 逆罪,又名五无间业、五不救罪,是世间极恶之罪,天地不容。《地藏十 轮经》述五逆罪为:杀父、杀母、杀阿罗汉(修行证果的圣人)、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破坏僧徒团结)。)。人生如寄,天地如逆旅,耻辱委屈都 是过眼云烟,怕只怕永堕地狱的黑暗中,不能超脱。你若犯下五逆罪,今 生也就罢了,来世仍要堕入恶道(六道中的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属 于下三道,统称”恶道“。),那将是何等苦痛不堪啊!”她垂涕流泪, 絮絮叨叨地劝说着。祗王拭去泪水,道:“如您所说,我若当真投河自尽 ,确实要犯下五逆大罪。所以自杀的念头我已经打消了。不过京城已不能 安住,为免再遭折辱,咱们一家即刻动身离京吧!”P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