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20
折扣购买: 上海文学的都市性(1990-2015)
ISBN: 9787532176236
靳路遥: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海事大学教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有《周介人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上海文学>》、《异数上海——一曲老浦东的挽歌》等多篇学术论文。现居上海。
有意思的是,就在大家对文学的“都市性”和“都市文学”的概念莫衷一是的时候,却对上海文学的都市性达成了相当程度的共识。当一些其他城市的都市题材作品为是否表达了都市的真实面相而受到质疑时,各种类型的上海文学却在“都市性”概念的统辖下获得了合理的解释。上海文学好像天生为都市而生:文本展示的文明发达、光怪陆离的声色是它国际化的一面;纷繁缭绕的烟火气是它“日常”性的一面;乡土书写是它“侨寓文学”的一面;与其他城市的参照是它“现代性”中“他者”的一面……回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些同样的文学元素若出现在其他城市的文学文本中,定会被“新文学”、乡土文学、“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社会主义文学、“新写实主义”、“新历史主义”、“现代性”等等概念拆解。然而正因为与上海的相遇,以上这些面相竟都神奇地被阐释为“都市文学”的正宗,于是,长久以来,上海文学的都市性成为了一个极其广博、丰富、意味深长却也十分模糊的概念。 一直以来,学者对上海文学最为出彩的研究集中在从近代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但其中很多研究并非出于地域文学的视角,而是立足于其文学史意义的生发。这当中,除了“新感觉派”的作品带有浓烈的地域特征之外,其他无论是近代的《海上花列传》、才子佳人主题的“狭邪小说”,还是现代时期鲁迅的杂文、茅盾的《子夜》、丁玲、张天翼、蒋光慈以及张爱玲的作品等,大都在“国家”“启蒙”“革命”的话语系统下一再被阐释其独特的文学史价值,其地域性特征始终有意无意地被研究者忽略。 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学、媒体出版学、经济学、文化研究等交叉学科的介入,尤其是“革命”“启蒙”意识形态话语的淡化和市民性书写的兴起,大家在研究近、现代上海文学作品时才越来越将之与这片土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上海文学的都市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而那些现代文学中的名篇名著,则被后来者以“革命小说”“狭邪小说”“市民小说”“都市化写作”“财经小说”“女性写作”等视角进行再次阐释和发明,将之描述为上海文学多元“都市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并延续至今。 这种对上海文学都市性的解读方式含混笼统却影响至深,它一方面准确地抓住了上海文学传统的主流,但另一方面,也使90年代以来在新时代语境中生发的社会新气象和充满活力的文化与思潮,遗憾地淹没在那些过于“夺目”的主流叙述和过于牢固的话语系统背后。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意识形态”“市民写作”和“怀旧”这些显性的话语和思潮成为阐释上海文学的权威话语,自然而然,“怀旧”和“日常”书写就成为阐释上海文学都市性最为炫目的两支。从这两个角度展开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异常丰富,但若回到“都市”一词的英文解释所指向的不同含义,我们就会发现“怀旧”也好,“日常”也好,至多只是展现了90年代以来上海文学都市性的某些侧面。正如有些研究者评价日益泛滥的“怀旧”作品时所言,这些“仅仅是真实与想象中的上海的一部分,倘若以偏概全,不及其余,上海文学可能或应该描写的上海将永远只是一种被大大压缩了的奇特景观”。 因此,本书希望循着URBAN、METROPOLITAN、COSMOPOLITAN所指向的三个不同的“都市”含义,分析90年代以来的上海文学在这个城市破茧成蝶般的转型与发展中,究竟生发了哪些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不同于其他城市文学的时空景观与精神特质。 笔者认为,90年代以来上海文学图谱中那些光辉夺目的“怀旧”作品、“日常”书写与相形之下不为人所知的许许多多的“非典型”的上海书写,共同构成了上海文学“都市性”复杂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因此,回到作品本身,通过各种类型的文本细读描绘出上海文学“都市性”的精神全貌,正是本书的用力所在。 本书选取“时空转换”和“人物谱系”作为切入的视角,在对现有研究范式、理论、方法,对现有文学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回归文本的原点,扎实进行文本细读,既对已熟知的各类文本进行再发明,也发掘出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作品的文学价值,抓住了文学研究的根底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