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洗练》

《生命的洗练》
作者: [美]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
出版社: 上海三联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39.50
折扣购买: 《生命的洗练》
ISBN: 9787542657947

作者简介

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 美国作家,1942年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毕业于乔治福克斯大学(George Fox University),获富勒神学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教牧学博士,以及霍顿学院(Houghton College)荣誉博士。 傅士德是信友大学(Friends University)的教授,创立了Renovaré机构,还是《圣经(生命陶造版)》的主编。他写作了多本畅销书,其中包括:《生命的洗练》《简朴生活真谛》《偶像的挑战:对钱、性和权力的反思》《祷告真谛》《属灵传统礼赞》《属灵操练之旅》《聆听的祷告:学习静默祷告的旅程》《读经力量大:操练与神同在的生命》和《天天渴慕:一年学会18种操练》等。 目前在国内引进的著作有《属灵传统礼赞》(2010)、《简朴生活真谛》(2012年)和《偶像的挑战》(2014年),这一本《生命的洗练》其实是傅士德的处女作,也是他迄今为止最成功的著作,为其赢得了1978年的北美年度作家奖,被美媒誉为二十世纪十佳读物之一。

内容简介

中文简体版编者说明 《生命的洗练》(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从 1978年的英文初版,到今年的简体中文版,其间已逾四十个年头。本书的中文出版事宜,最早是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FES)在1982年所推动的,那便是畅行了三十余年的《属灵操练礼赞:灵性增长之道》。承蒙他们联系,简体中文版得以免 费使用周天和先生的译本,这份心意十分贵重,在此深表谢意。在周天和先生译文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校 订,尽可能使之更符合简体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增补了新版自序、致谢和庆祝本书出版二十五周年(阚春梅 译),以及导论(金宗墨译)和部分推荐书目,皆是傅士德博士在最后一次修订中所撰写的。 除了美国版和中文港版之外,本书还出过英国版,在 简体版之前,可参考的版本已有三版。四十余年中,三版各出了修订版。总体来说,三版之间大体一致,细节有异。相较而言,自然是美国版最为完善,因此成为了简体中文版主要的校对依据。只是,美国版将每一章末的读经表、研讨问题和推荐书目从正文中剥离出来,另立了《学生手册》(Richard J. Foster’s Study Guide for “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 A Resource for Individuals and Groups; HarperOne, 1983)。承蒙傅士德博士授权允许中文简体版得以汇合美国版英文书以及《学生手册》的全部内容,结集出版。 书中题为“引入美好的生活”的导论,是傅士德博士为《学生手册》写的导论,一并收入中文简体版。由于出版在后,中文简体版尽可能汇集了各版的优点,如今所呈现给读者的,尽在前人努力之上。这也悄然符合了本书的精神:生命操练之道,不在于走出新的路,而在于找到前人走通的路。 除此之外,为了让读者从每一项操练中得到充实的益处,傅士德博士在每一章的末尾都列举了相关的进深读物。他自知本书篇幅有限,无法顾及每一项操练的所有细节,因此谦虚地把自己所写的每一章内容,视为该项操练的一份导读而已,然后在章末列出相关的专著,指引那些渴望继续前行的读者。他本人的阅读既勤且广,在灵修的主题上又有过人的天分,以至于本书的推荐书目共达一百七十八本之多。这些书籍包罗万象,跨越古今,汇成了一座巨大的基督教灵修宝库,而《生命的洗练》则像是那一把打开宝库的钥匙。根据不同的主题、功用和视角,傅士德博士遴选了这些书籍,有序地编排在本书的每一章里,目的是尽可能地让读者 接触到每一种操练的全备资料。在每一份书目上,他都十分 贴心地写下了短评和说明,既帮助读者了解该书,同时也提供一点阅读该书的思路。傅士德的这份书目,不单对普通读者十分有益,对于学术研究者更是价值不凡。 如此丰富的推荐书目,并非从一开始就有,是本书的英文初版问世后近四十几年间,经傅士德博士数次修订逐一增补的。在初版书目中,许多推荐读物都是英国出版物;在修订过的书目中,同样的书籍,凡是有了美国版的,其出处一律依据美国版。这不是因为身为美国基督徒的傅士德博士有地方主义思维,而是因为当时本书的修订版面向的是美国读者,他希望本地读者在寻找资料时不必大费周折,可以就近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属灵资源。受到作者这一精神的启发,编者尽可能地排查了这一百七十八本书籍的中文版出版情况,发现其中六十种已经正式出版,于是全部列在相关条目 之后,供中文读者索用。因编者检索的有限,其中排查的中译本数量或有出入,请读者见谅。原先的英文条目仍予以保留,以方便有意取阅英文原著的读者。由于本书是简体中文版,所有推荐书目均优先列出简体字出版物;无简体字出版物的,则列港台出版物;既无简体版、亦无港台版的,则多半是中文出版界尚未引入出版的作品,只列出其英文书名。 以上种种,都是作者、译者与出版者的拳拳之心,惟愿本书的出版给中国读者带来祝福! 2019 年 10 月 导论:引入美好的生活 推崇操练是一回事,甘心操练是另一回事。 ——《堂吉诃德》 若想让自己真心实意地进入属灵操练,我们就必须认定,它引我们进入的是一份美好的生活。*我们必须相信这些操练给我们的,不是苦闷而是喜乐,不是奴役而是释放,不是束缚而是自由。 在美好生活的定义上,今天的社会文化带来许多误解。如今所流行的对丰盛或富足的认识,让人越来越难相信神是美善的且要用他的美善充满我们的生活。现代世界里,“美好生活”常被定义为拥有权力、财富、地位以及不受任何人限制的自由。对于何谓丰富的人生,今天的人面对着两套完全对立的教导系统。一套根植于我们身边的文化,另一套根植于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那里。两者都声称能让我们过上美好的生活,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两者中只能有一者是真的。 只有发觉这些古典的属灵操练,确实能给我们带来神国度里的丰盛生活,我们才会真心把它们当作好东西。也只有真实地认识到,神及其国度里的生活是美好的,能给我们带来最终的满足,我们才会真心放弃人类发明的“美好生活”。 在圣经里,我们看到神渴望让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这丰满至少与三样东西相关,它们是供给(provision)、身份(place)和性格(personality)。人类生活的美好,有赖于这三样东西在我们的生命中适当地组合在一起。 供给 供给是一个人活着的必需品。神计划让我们拥有足够的东西去照顾自己。人类社会的一种苦难就是缺乏供给,在第三世界有许多人为此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基督教是世界宗教中最唯物的一个,它把物质看得如此重要,因为那是神美好的创造,是为了让我们享受而有的。 旧约圣经有一连串的供给方面的应许。“耶和华你神在你一切的土产上,和你手里所办的事上要赐福与你,你就非常地 欢乐。”(申16:15)注意这里所提到的“欢乐”,正是基于神丰富的供给。新约圣经继续表达了同样的观念,即神会照顾那些信靠他的人。耶稣说得极其明白,那些寻求神的国和义的人,会得到一个快乐人生所必需的供给。我们会比野地里的百合花得到更适当的照料。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觉察到,人们能把关于供给的教导扭曲成他们自己的理论。它可以被曲解为一种追求个人平安和财富的信条,粗糙地表达成“信耶稣,以致富”,有时也会变为更加难以识别、也具相同毁灭性的形式。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些谋取恩典的手段是行得通的。它们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我们的目标是钱。若我们的目标是神国度里的丰盛生活——那个不受贪婪所辖制的圣洁生活——这些手段则无用到了可悲的程度。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供给是一种有限的美好,供给不等于生活,一旦我们把供给当作生活,我们即刻把生活偶像化,并丧失了满足的属灵恩赐。我们永远不可以抹煞供给的美好,但也要始终记得,它是一种有限的美好。 在供给的观念里,我需要提到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关于时间上的适度供给。过着碎片化生活的人,将无力感到充实和丰富,因为我们都需要适度的时间去反思、默想、休息和交流。 让我们过得不充实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源在于活得不够简单,没有活在基督教的简朴的恩赐之中。你会看到,属灵操练里面的默想、独处和简朴,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对供给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联。 身份 身份是美好生活的第二个基本元素。它体现在被双方理解和接纳的关系之中,从这些关系的定位中,我们才有了“身份”。当我说身份必须“被双方理解”,我是指关系里的人需要对彼此的身份形成共识;当我用“接纳”一词,我是指身份应当被视为一个好东西(尽管它在今天常被当作坏东西)。 显然,身份的社会功能意义大于它的地理意义。当我们说难民是“丧失家园的人”(displaced persons),我们不只是指他们被迫背井离乡,更多是指他们在原有社群中的“根”被破坏了,他们作为一个人的身份定位也因此损坏了。 圣经大量地谈到了有关身份的事。在旧约圣经的社会里,老人、寡妇和孤儿都有自己的身份。但在今天的主流社会里,这些人没有真正的身份(在今天的教会里,离婚的人很艰难地寻找着身份,独身之苦已是当代社会的一大痛苦)。 新约圣经将教会描绘为各种身份的组合。当使徒保罗谈到属灵恩赐时,他将不同的信徒描绘成基督身体的不同部位。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教师,以及一切的属灵恩赐,都有各自的身份和功能。新约书信对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主人与仆人进行了大量的敏锐而合理的描述。在我们的时代,很多人严重误读了这些指导,把它们用作控制和操纵他人的工具。另外一些人则对身份的刻板模式充满了恐惧,因而抗拒一切关于身份的观念。这两类人都没能理解圣经的教导,结局都不快乐。 我们必须明白,没有身份的人生绝对不是丰盛的人生。这一观点在今天非常受挫,对那些因自己的身份而受到压迫的人来说尤其如此。我们需要拒绝那些压迫人的身份,但我们不能没有身份。只要我们还是人,还是有限的存在,我们就必须拥有身份、角色和功能。 你很快会发现,在属灵操练里面的顺服、服事和引导,都与身份有着直接的关系。 性格 丰盛人生所需的第三个元素叫做性格。性格内置于我们,让我们以某种固定的方式或根深蒂固的习惯去表现自己。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大问题,因我们都有自己总也胜不过的习惯。 正因如此,救赎在我们身上的工作,也主要表现在我们生活习惯的转变上。如果我们要体验美好的人生,就需要培养出一些深厚的习惯。反过来,我们也需要从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中得到解脱。受控于习惯是我们奴性的表现所在,而我们的自由也将在此被发现。总的来说,我们需要的是能力,让神的能力进入生活去转化习惯的套路。 耶稣曾对使徒彼得的问题做出了如下诊断:“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他的话生动地描绘了我们许多人的处境——我们虽想做正确的事,却无能为力。然而耶稣无意让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于彼得身上,他也不打算让我们如此。圣经教导了我们,如何在当下的生活里让身体与心灵相互协调,去顺从神之道。 不过,这不是那种我们随便走上几步就能到达的幸福彼岸。它需要我们自愿地接受并主动地在生活中活出我们的选择,使我们被置于神手中,以便他给我们带来所需要的转变。本书最大的任务,就是把这一过程描述出来,并指出人的性格是如何被圣灵的能力所转化的,它乃是成圣的实践指南。 律法与仪式的失败 我们都察觉到,自己的生命中缺乏对神良善的引导的认识。在狂热而仓促地迈向舒适生活的途中,我们拜倒在物质主义的金牛犊脚前。想要驱除消费主义的魔鬼时,我们又矫枉过正,没有顾忌到家庭生活的宜居性和子女上大学的权利。或者,当我们决意认识自己,却在过程中发展出了自以为是的心理习惯,演变为露骨的自负。又或者,当我们刚刚告别暴饮暴食的恶习,却发觉易怒的毛病开始浮上水面。当我们终于成功地把一切掌握在可控范围里,深深内化的骄傲又开始遍布我们全身。 人性中爬满了罪恶,这一点对所有人来说都无比真实。它唯一的用途就是清楚地显示出,我们在进入神国度的美好生活上是多么无能。 从一开始,人类就致力于从这种悲催的窘境中解救自己,我们都把律法和仪式作为解决困境的普遍手段。我们或是建立一系列的律法,希望它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情形,或是建立一套宗教仪式。高教会(high church)注重仪式,低教会(low church)注重律法,究竟用律法还是用仪式,其实无关紧要,两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论是律法还是仪式,在转变人性上都毫无用途,如耶稣所说,它完成的是一些漂亮的表面功夫, 即“粉饰的坟墓”(太 23:27)。为了完成律法和仪式的要求,需要大量用到意志力。只是这种努力注定会失败。保罗?杜尼耶(Paul Tournier)写道:“倚赖自己的意志或良好的决心,特别是用来对抗本能的冲动和复杂而强大的宿命心理,从来就是自寻败路。它所制造的长久的内在冲突,将会毁掉一个人的力量,而不是坚固这个人。” 意志有其位置,只是不在于转化内在人格。意志的功用在于决定将我们的生活交付神手中,让他能够在我们里面工作,就像属灵先辈所说的那样:“我已经决定,要跟随耶稣。”这个决定是持续的,正如跟随耶稣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样。意志是属灵操练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我们成为义,从不是因着意志的努力。义是神所赐的礼物,随着我们将自己置于神手中而来。属灵操练的功能至此已经清晰。它们是接受神的恩典的工具。神所愿的,乃是赐给我们一种生活,在其中,我们的生活所需得到照料,个人身份得到厘清,内在生命得到完整和统一。 为此,耶稣基督来到世上,生活,死去,又复活,成为我们永活的先知、祭司和君王。基督里的救恩,并不仅仅是罪得赦免和死后上天堂,而是破除罪的权势,让我们现在就得以活在全新的生命里。 神国度里的美好生活闯入我们的心,是单单凭借他的恩典。我们不只被救恩所救,更要靠它而活,只是我们必须看到,我们都在这一出神圣的剧集中有一个角色(如果我们想要摆脱 古代的反律法主义[antinomianism]的异端思想,这一点至关重要)。说得清楚一点,我们只是一场盛大表演中的一个虽然小、却很重要的角色。我们的工作——我们全部的工作——就是让自己置身于基督之道,邀请他在我们的生活里作工,包括个人的和集体的生活。属灵的操练,不过是在尝试描述出如何去完成这份工作。它们是对蒙恩之道的概述,就是我们置身于神手中之后所领受的那恩典。操练只能领我们到这一步,无法给我们更多。在此之后,没有任何人能够再进半步。变化乃是神的作为,当它来临,我们只需欢喜赞叹:“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 《生命的洗练》,在我读过十多遍之后,还像读第一遍那样,读出许多陌生的新东西。本书内容深邃又宽广,值得一读再读。我们若将本书内容付诸实践,就能够体验到属灵操练带来的真自由。“操练身体,益处还少;惟独操练敬虔,凡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提前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