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痕

岁月无痕
作者: 乐启文
出版社: 江西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16
折扣购买: 岁月无痕
ISBN: 978721010343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注重“富民”“利民”和 “惠民”的同时,又强调要处理好义利关系。“君子喻于 义,小人喻于利”,认为只顾私利就会成为一个没有道德 的小人。孔子所说的“利”,主要是指个人私利。他认为 ,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一个只知道追求私利的人,就必然 会招来周围人对他的怨恨,即他所说的“欲利于己,必害 于人,故多怨”。当他的学生问及如何从政时,他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认为,在政治上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不要仅仅注 重眼前的狭隘利益而忽视了根本的利益。总之。为了成“ 大事”,就不能追求“小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 阐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 刑之,是罔民也。焉有f_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 ·滕文公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 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 宅,树樯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 ,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 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孟子.尽心上》)孟 子认为,统治阶级最重要的就是要使老百姓有必要的物质 生活条件,使他们有一定的物质生活保证,才能使他们有 稳定的、健康的思想。也就是说,只有使老百姓有一定的 产业的收入,他们才能遵守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就是孟子的“制民之产”“恒产”“恒心”说。孟子在 强调“恒产”的重要时,更强调要“教民”。他对梁惠王 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 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 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 孟子·粱惠王上》)因此,如果一个国家的人们都“上下交 征利”,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危险了。孟子认为,“未有仁 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从统治者的利益出 发,最重要的是要教育人民去掉争“利”之私心。 (三)主张“宽猛相济”“明德慎罚”“德主刑辅”“ 德教为先”。先秦儒家强调在治理国家中,要“宽猛相济 ”“明德慎罚”“德主刑辅”“德教为先”,既要重视法 治的作用,更要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纵观中国古代政治 统治的历史,先秦是儒、法并行时期,主张把道德和法治 结合起来,对后世影响很大。秦是强调法治、实行严刑峻 法时期。秦国从孝公变法,采用法家商鞅奖励耕战、发展 农业、增加生产、扩大军备的思想,经过一百多年,终于 统一了中国。但十四年后,秦朝就灭亡了。汉朝建立后, 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内,政治家、思想家们进行了一次 如何接受秦亡教训的大讨论。贾谊在他的《过秦论》中认 为,秦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仁义道德的重要,从而进 一步肯定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德主刑辅”的思想。 孔子最早提出“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思想。就是说,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