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疾病学(精)

肠道疾病学(精)
作者: 编者:吴斌|责编:戚东桂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258.00
折扣价: 203.90
折扣购买: 肠道疾病学(精)
ISBN: 978703069021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肠道胚胎发育与结构
  第一节 肠道的胚胎发育
  一、肠道的胚胎发育
  当胚胎发育至第3~4周时,由于三胚层发育速度不均衡,胚盘向腹侧卷折,形成圆柱状胚体。卵黄囊顶部的内胚层被包卷入胚体内,形成一条头尾走向的封闭管腔,称为原始消化管或原肠。原肠分为三段,头段称为前肠,中段称为中肠,尾段称为后肠。中肠与卵黄囊相连,随着胚体的发育,卵黄囊相对变小,它与中肠的连接部也逐渐变细,形成卵黄蒂。卵黄蒂于胚胎第6周闭锁并逐渐退化消失。十二指肠由前肠尾段和中肠头段共同形成,小肠至横结肠右2/3部的肠管由中肠发育而来,横结肠左1/3部至肛管上段的肠管由后肠发育。
  胚胎第4周,中肠为一条直管,以背系膜连于腹后壁。第5周,中肠的生长速度快于胚体,致使肠管向腹部弯曲而形成U形中肠袢。中肠袢以卵黄蒂为界分为头支和尾支。中肠袢系膜的中轴部位伴行肠系膜上动脉。
  第6周,中肠袢生长迅速,肝肾的发育使腹腔容积相对较小,致使中肠袢突入脐带内的胚外体腔,即脐腔,形成生理性脐疝。第6~8周,中肠袢在脐腔中生长的同时,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逆时针旋转90°,中肠袢由矢状位变为水平位,头支由上方转至右侧,尾支由下方转至左侧。这时,尾支近卵黄蒂处形成一个囊状突起,称为盲肠突。
  第10周,随着腹腔容积增大,中肠袢开始陆续从脐腔退回腹腔,脐腔随之闭锁。在退回腹腔的过程中,中肠袢做逆时针180°旋转。头支转向左侧,发育为空肠和回肠的大部分;尾支转向右侧,盲肠突之前的尾支发育为回肠末段,盲肠突之后发育为升结肠和横结肠右2/3。盲肠突的近段发育为盲肠,远段形成阑尾(图1-1)。
  图1-1 肠道发育示意图
  A.胚胎第5周;B.胚胎第6周;C.胚胎第11周;D.胚胎第12周
  引自:Bruce Carlson,2013. Human embryology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5th ed. Philadelphia:Saunders.
  而后肠的大部分将发育为横结肠左1/3、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后肠末段膨大,称为泄殖腔,其腹侧头端与尿囊相连,腹侧尾端以泄殖腔膜封闭。第4~7周时,尿囊与后肠之间的间充质增生突入泄殖腔内,形成尿直肠隔,最后与泄殖腔膜融合。泄殖腔被分成尿生殖窦与原始直肠。泄殖腔膜也被分为尿生殖窦膜和肛膜。原始直肠发育为直肠与肛管上段。第8周末,肛膜破裂,肛管相通。
  二、肠道发育的相关畸形
  1.消化管狭窄或闭锁 主要见于食管和十二指肠。第6周,消化管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致使消化管腔完全闭塞。随后过度增生的细胞发生凋亡,管腔恢复正常。如果凋亡受阻,致使某一段消化管管腔变细,称为消化管狭窄。如完全无管腔,称为消化管闭锁。
  2.先天性脐疝 由于脐腔未闭锁,肠管或腹腔脏器通过脐环膨出体外,称为先天性脐疝。
  3.梅克尔憩室 又称为回肠憩室、Meckel憩室,因卵黄蒂近端未退化,保留一段盲囊与回肠相连形成憩室(图1-2)。
  4.脐瘘 因卵黄蒂未退化,脐和肠之间形成一条瘘管,粪便可通过瘘管从脐部溢出(图1-2)。
  图1-2 肠道发育畸形示意图
  A. Meckel憩室;B.脐瘘;C.卵黄管残留致肠扭转
  引自:Bruce Carlson,2013. Human embryology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5th ed. Philadelphia:Saunders.
  5.先天性巨结肠 多见于乙状结肠,因神经嵴细胞未迁移至肠壁内,该段肠壁内副交感神经节细胞缺如而不能蠕动,致使粪便淤积于病变结肠上段,久之造成肠壁极度扩张形成巨结肠。
  6.中肠袢转位异常 中肠袢在发育过程中转位异常造成消化管异位,可表现为左位阑尾和肝、右位胃和乙状结肠等。
  第二节 肠道解剖学与组织学
  人体肠道始于幽门终至肛门,主要由小肠及大肠构成,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及肛门。各个肠段不同的结构赋予各个肠段特殊的生理功能。
  一、小肠的解剖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成人全长5~7m,上端始于胃幽门,下续盲肠,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三部分。
  (一)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介于胃与空肠之间,大部分被腹膜固定于腹后壁,全长25~30cm,呈“C”字形,从右侧包绕胰头。根据其形态及位置,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图1-3)。
  1.上部 十二指肠上部长约5cm,位于第1腰椎体右侧,起自胃幽门,水平行向右后方至肝门下方移行为降部。十二指肠上部近侧与幽门相接的2.5cm的一段肠管,管壁较薄,黏膜光滑,无环形皱襞,临床常称此段为十二指肠球部,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图1-3 十二指肠解剖示意图
  引自:Flank H Netter,2015. 奈特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 6版. 张卫光,译.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降部 降部沿第1~3腰椎右侧下降,至第3腰椎体平面左移行为水平部,降部黏膜形成环状襞,在其后内侧壁有一纵行黏膜皱襞,称为十二指肠纵襞,其下端圆形隆起为十二指肠大乳头,为胆总管与胰管的共同开口。在大乳头上方1~2cm处有时可见到十二指肠小乳头,为副胰管的开口。
  3.水平部 在第3腰椎平面由右向左横过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第3腰椎前移行为升部。由于此部位位于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的夹角,故肠系膜上动脉可压迫此部形成十二指肠梗阻,称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4.升部 自水平部向左上方斜行至第2腰椎左侧转向前下,与空肠相续,此处转折部形成的弯曲为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右上壁被起于右膈角的十二指肠悬肌固定。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于表面的腹膜皱襞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临床称为Treitz韧带,为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二)空肠与回肠
  十二指肠以下的小肠分为空肠和回肠,又称为系膜小肠,近侧2/5为空肠,主要占据腹膜腔的左上部,远侧3/5为回肠,主要占据腹膜腔的右下部。空回肠黏膜形成环状襞并有密集的绒毛,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空肠与回肠的形态结构自上而下逐渐改变,故两者无明显界线。空肠管径较大,管壁较厚,血管较丰富,颜色较红;回肠管径较少,管壁较薄,血管较少,颜色较浅。
  二、大肠的解剖
  大肠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长约1.5m,起自回肠末端,终于肛门,围绕于空肠与回肠的周围呈框形(图1-4)。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是结肠与盲肠所具有的三种特征性结构。
  (一)盲肠与阑尾
  盲肠为大肠起始部,长6~8cm,左与回肠相连,后续升结肠,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后内侧壁有阑尾附着。盲肠位于右髂窝内,一般被腹膜完全覆盖,无系膜或有极短的盲肠系膜,位置相对固定。盲肠表面有3条结肠带集中于阑尾根部。
  图1-4 大肠解剖示意图
  引自:斯坦丁,2017. 格氏解剖学:临床实践的解剖学基础. 41版. 丁自海,刘树伟,译.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回肠与盲肠连接处称为回盲口,其黏膜折成上下2个半月形皱襞,称为回盲瓣。回盲瓣具有括约肌的作用,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以便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吸收,并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回盲瓣也是盲肠与升结肠的分界标志。
  阑尾是一长2~20cm、直径为0.5~1.0cm的与盲肠相通的细管状结构,状似蚯蚓。阑尾根部较固定,尖端游离。阑尾位置多样,可在回肠下、盲肠后、盲肠下、回肠前及回肠后,以回肠下位、盲肠后位多见。临床上通常以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中1/3交点处,即McBurney点,作为阑尾根部在体表的投影位置。该点压痛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一个重要体征。
  (二)结肠
  结肠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整体呈“M”形,包绕于空、回肠周围。按其所在的位置和形态,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个部分。结肠的直径逐渐递减,乙状结肠末端最细,直径约为2.5cm,是结肠腔最狭窄的部位。
  (1)升结肠长15~20cm,起自盲肠上端,沿腰方肌和右肾前上升至肝右叶下方,后转向左前下方移行于横结肠,该转折处的弯曲称为结肠右曲或肝曲。升结肠无系膜,借结缔组织贴附于腹后壁,活动性小。
  (2)横结肠长40~50cm,起自结肠右曲,先行向左前下方,后转向左后上方,形成略向下垂的弓形弯曲。在脾的下方转向下续于降结肠,该处弯曲称为结肠左曲或脾曲。横结肠由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较大。
  (3)降结肠长25~30cm,起自结肠左曲,沿左肾外侧缘前下降,至左髂嵴处续于乙状结肠。降结肠亦无系膜,活动性小。
  (4)乙状结肠长约45cm,于左髂嵴处起自降结肠,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乙状结肠以系膜连于盆腔左后壁,活动度较大。如系膜过长易发生乙状结肠扭转。
  (三)直肠与肛管
  直肠是大肠的末段,全长约15cm,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状结肠,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后移行于肛管。盆膈以上的直肠部分称为直肠盆部,盆膈以下的肠腔膨大,称为直肠壶腹。直肠内面有2~3条直肠横襞,可阻挡粪便下移。
  直肠壶腹下段黏膜有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称为直肠柱或肛柱,长1~2cm。各直肠柱下方借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相连,这些皱襞称为肛瓣。肛瓣与其相邻肛柱下端形成开口向上的小隐窝,称为肛窦,其底部有肛腺的开口。肛窦感染时形成肛窦炎,可发展为肛周脓肿和肛瘘。沿肛瓣根部有一锯齿状环行线,称为齿状线。齿状线以下有宽1~1.5cm的环形隆起,称为肛梳或痔环,其深层有直肠静脉丛和增厚的肛门内括约肌。齿状线是胚胎期内胚层和外胚层的分界,齿状线上下的组织学、神经支配、血管和淋巴回流均不相同。齿状线以上是黏膜,由柱状上皮构成,受自主神经支配,无痛觉神经末梢,静脉回流入门静脉系,淋巴回流入腹腔淋巴结。齿状线以下是皮肤,由鳞状上皮构成,受体神经支配,对痛觉、触压觉和温度觉敏感,静脉回流入下腔静脉系,淋巴回流到腹股沟淋巴结(图1-5)。
  图1-5 直肠、肛管解剖及组织结构示意图
  引自:斯坦丁,2017. 格氏解剖学:临床实践的解剖学基础. 41版. 丁自海,刘树伟,译.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三、肠道的组织学
  (一)肠道管壁组织一般结构
  肠道管壁组织一般可分为4层,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层。
  1.黏膜层 由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是肠道各段结构差异最大、功能最重要的部分。
  (1)上皮层:肠道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与管壁内的腺体相连。小肠上皮细胞间隙可散在分布少量淋巴细胞。
  (2)固有层:为疏松结缔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神经和散在的平滑肌纤维。
  (3)黏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有内环与外纵行两层,其收缩可促进固有层内的腺体分泌物排出和血液运行,以利于物质吸收和转运。
  2.黏膜下层 为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含小动脉、小静脉与淋巴管。黏膜下层中还有黏膜下神经丛,调节黏膜肌的收缩和腺体分泌。
  3.肌层 除肛门外,肠道的肌层为平滑肌。肌层一般分为内环和外纵两层。环行肌收缩可使管腔缩窄,纵行肌收缩可使管腔变短,两者协同使消化液与食物充分混合,以利于食物消化,并使食糜逐渐向下推移。肌层还有肌间神经丛,结构与黏膜下神经丛相似,调节肌层的运动。
  4.外膜层 肠道的最外层为外膜。小肠和结肠的最外层,除薄层结缔组织外,还有间皮覆盖,称为浆膜,可保持肠外表面光滑,减少摩擦,有利于肠道蠕动。直肠的外膜仅由薄层结缔组织组成,无间皮,称为纤维膜。
  (二)小肠组织学
  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各具某些特殊的组织结构特点。
  1.黏膜 消化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及相关专科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