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书店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32.60
折扣购买: 帘青集
ISBN: 9787545817812
陈从周,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翁。原籍绍兴,生于杭州。之江大学文学学士、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从周先生是我国园林文化大家,也是散文家,他对中国古代园林的保护与发展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建筑大师贝聿铭说,他是“一代园林艺术宗师”。
近几年来世界上掀起了中国园林热,从一九七八年冬 ,我去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筹建“明轩”开始,海外不 断地出现了中国园林,这说明了世界上的人对中国文化的 爱好,这是值得欣慰的事。但是中国园林在现今时代抱什 么态度来对待呢?有的是全部照搬的古典主义者,也有全盘 否定的虚无主义者。继承也好革新也好,看来都不够全面 的。我认为继承与革新两者并不矛盾,没有继承,何言革 新,述古可以为今,继往可以开来,盲目的搬移,彻底的 否定,也并不是发展的道路。那么中国园林有些什么可继 承呢? 一种文化的形成,并不是无本之木,园林应该属于文 化范畴,非土木绿化之事,它属于上层建筑,反映了一定 的意识形态,由此而产生了园林创作。 中国园林首重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这种诗情画意 ,与中国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亦就是说园林 的设计者有这种思想感情,才能创造出他理想的园林,思 想感情变了,爱好有了差异,当然园林产生意境也自然不 同了。中国园林的那种闲适幽雅,并寓之以德的(就是以园 林怡情养性,进行品德教育)超世脱俗的情调,也许可说是 主导思想吧!因为要表达这种境界,当然要用许多手法,唐 代的自居易在庐山之麓建草堂,以山为借景,尽收眼底, 这种巧妙的手法,到明末计成将其总结了出来,可见古人 一直沿用的了。这说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将永远为 人们所应用。“风水学”中的“靠山”、“照山”,亦是 借景之别称而已。它不仅在造园与造景上已成为准则,而 且在城市规划与居住区设计中也不能忽视。由借景而产生 的选址问题、布局问题,都是分不开的,所谓大处着眼、 全局观点、制宜,运用得好,气势神韵皆出,帝王之都, 名园之基,无不首先重视借景。 叠山理水,在中国园林其理本与画理相通,就是将自 然景物加以概括提炼,做到“虽由人作,宛白天开”。我 曾说过“水随山转,山因水清”“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 路)随地作低平”,这就是山水的关系,这种原则不论中西 与古今,我想总不会变的吧?建筑物在中国园林中,是占主 要地位,这是肯定的,但从园林史来看,我认为它的发展 是由少到多,清代的园林建筑比重肯定比元明多,而且运 用得更巧妙,空间分隔更灵活,这与造园的速度有关,计 成在《园冶》中早说过,“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 ”。建造房屋快,树木成长慢,为了追求园林早日竣工, 在求得较为好的地形与借景有利的条件下,基地上如有若 干大树古木,于是以大量建筑物安排组合其间,名园指日 可成矣。苏州留园,在盛氏购入后,便添加了大量建筑物 。北京的皇家园林也是越到后期加添的建筑越多。景点的 增多,差不多皆与建筑分不开。建筑物在园林中占如此主 导地位,在今日造园时还可有所借鉴,它不但在造园上起 艺术作用,而且在快速造园这一方面也见显著效果。当然 道理是一个,而形式表现亦因地因时而异。我们师其理, 而不是用现代建筑材料仿木结构造亭台楼阁。中国园林是 悟其理,传其神,生搬硬套,非度人以巧也。因此造园是 有法而无式。不明其因焉得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