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文联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2.70
折扣购买: 李松云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
ISBN: 9787519034962
郑娇娇,女,1985年7月出生于山东枣庄。兰州大学戏剧戏曲学硕士,现任山东省戏剧创作室三级编剧,《人文天下·戏剧丛刊》剧本编辑。曾创作上演话剧《阳光大姐》《古宅幽幽》等
千百年来,为了适应环境,这里的人民锻就了 坚强、勇敢、热爱生活的美好品格。在这片广袤大 地上,处处孕育着希望,一位位历史文化名人,代 代层出不穷。*广为人知的大概就是水浒英雄。这 里是水浒故事的发源地,“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 二名在郓城”。这里的人们豪爽侠义,嫉恶如仇。 “尚武”并不是这座城市的**名片。郓城, 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还有着它相 当宝贵的文化资源——戏曲。山东戏曲界有句俗话 ——“无郓不成戏”。山东梆子、两夹弦、枣梆… …山东省内不少戏曲剧种都能在此找到身影,寻到 踪迹。这里的戏曲氛围浓厚,人们爱听戏,也爱唱 戏,这是一片戏曲之音浸染的土地。 时光流转,进入20世纪前叶的中国,戏曲演员 这一群体,仍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地位和尊重。多 少人内心充满对艺术、对舞台的向往,却迫于家庭 阻拦和社会偏见,望而却步。然而,依然有这么一 群人,冲破重重阻力,投身自己钟爱的事业。 为何选择了表演这个职业?纵观诸多表演艺术 家的个人传记或访谈,这是一个总也绕不过去的话 题。答案虽然不尽相同,*常见的却无外乎两种原 因:一种是打小颇具天赋,内心热爱;还有一种答 案,昕起来似乎不甚高尚,有不登大雅之堂之嫌, 却的确是许多艺术家走上表演之路*现实、*直接 的推动器,那就是——贫穷。 因贫穷所迫,1956年,14岁的李松云报考了郓 城县工农剧社,从此,开始了她的柳子戏艺术生涯 。 提起郓城鼓楼街的李家,在郓城县城曾是无人 不知,无人不晓。李松云的爷爷在郓城县城经商, 家里的“春元”字号经营着盐、布匹、酱菜等,在 郓城是数得着的大户。李家虽家底丰厚,然而人丁 却不十分兴旺,只有一位公子,一位小姐。这位公 子,也就是李松云的父亲——李春泉。 李家大户人家,又只有这么一位公子,所以对 李春泉的教育**重视。李家为李春泉特聘了家庭 教师,同时还雇有4个人照顾其学习、生活。李春泉 虽是富家少爷,脾气秉性却**温良,少有富家子 弟的顽劣习性,学习也**用功。当时有一个侍读 掀书的孩子,家境贫困,李春泉心地善良,就对他 说:“你跟我一块学吧!”两个孩子在一起,学习 *起劲了。李春泉学有所成,不负众望,考进了著 名的北京大学。那个侍读孩子也因此开始识书认字 ,后来参*入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了地方 ,为官数年。多年后,他还专门回到郓城来找李家 少爷,感谢当年李春泉对自己的恩情。 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子,李春泉英姿勃发,求 学似渴。然而,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时局动荡, 北京城内*是局势不稳,一个外地学子安静求学的 书桌*是无处安放。因此,李春泉刚一毕业,就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