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马云学创业

跟马云学创业
作者: 编者:郑一群
出版社: 湖南科技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跟马云学创业
ISBN: 978753578514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梦想是人生的一部分,有梦想的人生,才是完整 的人生。斯蒂芬·霍金曾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 无异于死掉。因为我有梦想,所以我活着!梦想具有 神奇的能力。人一旦有了梦想,即使前方有艰难险阻 ,也无法阻挡他前进的脚步。对创业者来说也是如此 。 创业的过程,其实就是“追逐梦想”的过程。马 云正是因为对梦想的追求,方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当年,马云作为杭州师范学院的毕业生,被留在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一个本科生能够留在大学任 教,在许多人眼里,这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在20世纪90年代,能够有一份大学教师的工作,绝对 是一件好事情。 但是,这要看在谁的眼里了。在追逐梦想的人眼 里,还有什么能够阻挡自己追逐梦想呢?小小的校园 锁不住那颗向往更高天空的心。马云开始琢磨办个海 博翻译社,这应该是杭州最早的专业翻译机构,也是 马云的第一个理想。后来马云曾经说过:“我总觉得 这件事情挺好的,然后也是一个理想,我觉得这个翻 译社是有前景的,可以成为杭州最大甚至是浙江最大 的一个翻译社。” 但是,一个翻译社远远不能满足马云心中的梦想 ,不过,这家小小的海博翻译社却锻炼了马云的经商 能力,也让马云的梦想变得更大,眼界变得更高。 马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20世纪90年代正是中国 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 小平同志进行了南巡,发表了一系列对于中国改革发 展有着决定性意义的“南方讲话”。于是,在生机勃 勃的中国大地上,一大批“追梦者”踏上了追寻梦想 的征程。此刻,马云的内心深处也是心潮汹涌,热血 澎湃。一个梦想家,正在为自己心中的梦想激动得热 血沸腾。 但是,马云在事业上已经是一帆风顺,小有成就 。这一年,刚满30岁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市“十大杰 出青年教师”之一,还是学校驻外办事处的主任,对 于一个教师来说,已经是很不错了。但是,马云还是 怀着一股“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心情,坚定地走进 了校长的办公室,递上了自己的辞职信。 校长十分惊讶,在吃惊之余进行了挽留,他给马 云留下了一条后路:“你什么时候想回来。这里永远 都欢迎你!”马云也对校长的一片深情表示感谢:“ 我要回来那也是10年之后的事情了!” 就这样,追逐心中梦想的马云,放弃了在学校中 的所有地位、身份和良好待遇,毅然决然地告别了朝 夕相伴6年的校园,踏上了追逐理想的征途。功成名 就的马云在一次面对媒体时,回忆起当年自己决然出 走时,不无感慨地说:“当时我已经30岁了,我就是 要去做一家公司,不管做什公司,只要有一个行业我 就会跳下去!” 就这样,在梦想的呼唤下,教师队伍中少了一个 优秀教师,而中国却多了一个杰出的商人,多了一个 世界级的网络公司。 梦想是促使一个人成功的最佳动力,拥有梦想的 人一定势不可挡。正如威尔逊所说:“我们因梦想而 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 ,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些人让梦想悄然 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 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总是降临在那些 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 对创业者来说,梦想实际上是一种追求,一种对 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正是基于这种追求和向往,无 数创业者们前赴后继,努力奋斗,并将梦想变成了现 实。所以,梦想再遥远,也不要轻言放弃,只要肯迈 出实现梦想的第一步,点燃梦想只在你一念之间。这 样你与梦想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短。 英国教师布罗迪在乔迁新居时,找出了一沓练习 册,那是他教过的孩子们写的作文,名字是:《未来 我是……》。 布罗迪顾不得搬家了,随手翻看了起来,很快便 被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迷住了。比如,有个孩子说自己 是未来的海军大臣,因为他在游泳时不小心喝了许多 海水却没淹死。另一个说,他长大后肯定当上法国总 统,因为他知道很多法国城市叫什么名字。最了不起 的是一个叫戴维的小盲童,他竞异想天开地说自己将 来肯定是英国的内阁大臣,理由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 一个盲人进入英国内阁。总之,每个孩子都在作文中 说出了自己的梦想。 布罗迪看着这些作文,突然决定他要把这些作文 本重新发到他们手中,让他们看看自己童年时的美好 愿望是否实现了? 此时,布罗迪老师手里仅剩下一本作文本没人要 。也许这个孩子早就去世了。毕竟时间已经过去半个 世纪了,这么漫长的时间曾发生过多少意想不到的事 啊。 当布罗迪老师决定把这个没人要的作文本送给一 个收藏馆时,意外收到了教育大臣的一封信,信中说 :“您还记得那个叫戴维的孩子吗?那就是我,万分 感谢您还为我们保存着那份天真的梦想。我已经忘记 那个本子了,因为它从那时起就一直在我脑子里成长 ,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已经做 到了我说过的。”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