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1.50
折扣购买: 晚明散曲研究
ISBN: 9787208185098
王静,文学博士,现供职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当代修辞学》责任编辑。 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世文学与文献研究、编辑出版学,已在《词学》《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现代中文学刊》《编辑学刊》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杂剧古今演变史及历代杂剧文献汇释”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江南女性别集》(第三、四编)、《现代古体文学大系·词集》(全六卷)等大型典籍整理项目。
很长时间以来,学界对于明代散曲的研究,不论整体还是个案,都明显呈现出“重北轻南”的倾向——重视“未有昆曲以前,北曲为盛”的明中叶散曲,而认为昆腔兴起之后的明后期散曲大多不离嘲风弄月,闺情相思,囿于梁、沈二家,价值不高。从当时的曲家地域分布情况来看,“晚明时期”南方散曲家人数确实远多于北方,但自晚明前期直至后期,北方散曲家的势力虽逐步衰落,但毕竟也从未完全退出过曲坛;而就南北曲的创作数量来看,不算无宫调令、不明牌调令与南北合套,晚明前期南散曲数量只略高于北散曲,晚明中期南散曲数量方才大增,这便说明昆腔兴起之后的晚明曲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承续着明中叶南北各擅胜场的局面,及至中、后期方才可谓“南曲乃成曲坛主流,北曲则已成余响”。因此,这一时期并不可以简单概括为“南曲的时代”。作者把晚明散曲放在有明一代散曲发展的历程中来加以动态考察,认为整个晚明时期的散曲创作都是南北并存,明清以来通常认为的“文章必推梁氏为极轨,韵律必推沈氏为极轨”的现象,只存在于晚明中后期的大部分南派曲坛中,梁辰鱼、沈璟的影响并不足以完全笼罩整个晚明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