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
作者: 周国平
出版社: 湖南文艺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
ISBN: 9787540479374

作者简介

周国平,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爱与孤独》《灵魂只能独行》《只有一个人生》等,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宝贝,宝贝》等。译著有《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等。

内容简介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最近,《中国教育报》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做调 查,结果显示,哲学类书籍在其中占据相当大比重。 同时,也发现不少人对哲学有误解。该报记者汇集了 一些问题,希望我有针对性地与中学生谈一谈哲学的 学习。这正是我乐意做的事情,因为我相信,中学生 里一定有许多哲学的潜在知音,对他们说话绝不会白 费口舌。 一、哲学是什么?教科书上说是关于世界观的学 问,这个定义好像太笼统。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以 为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或政治课本,觉得枯燥,但他 们喜欢读哲理散文,例如您的文章。您如何看待这种 现象?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 稀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而要 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 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 观。我不太赞同哲学是学问的提法,因为说学问就容 易凝固化。严格地说,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 思考的状态。请注意“观”这个词,世界观就是“观 ”世界,人生观就是“观”人生,第一要用自己的眼 睛去“观”,第二所“观”的应是世界和人生的全局 。我们平时往往沉湎在身边的琐事之中,但有时也会 从中跳出来,想一想世界究竟是什么、人生究竟有什 么意义这样的问题,这时候就是在进行哲学思考了。 哲学是“观”全局的活动,其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独 立思考,二是思考根本问题。 马克思是一位大哲学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在现 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这是现代许多哲学家都承认 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产生 的,脱离这个传统,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在我们的教 科书中,它被孤立起来了,它的丰富内涵又被简单化 为一些教条,这当然会使学生对哲学产生误解和厌倦 。我本人认为,中学哲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如今书店里最多的哲理读物是励志类书籍, 您认为它们会给中学生带来何种影响? 现在书店里充斥着所谓励志类书籍,其内容无非 是教人如何在名利场上拼搏,出人头地,发财致富, 如何精明地处理人际关系,讨老板欢心,在社会上吃 得开,诸如此类。依我看,这类东西基本上是垃圾, 与哲学完全不沾边。偏是这类东西似乎十分畅销,每 次在书店看到它们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上,满眼是“ 经营自我” “致富圣经”“人生策略” “能说会 道才能赢”之类庸俗不堪的书名,我就为我们的民族 感到悲哀,何以竟堕落到了这等地步。使我惊讶的是 ,对于这种东西,稍有灵性的人都会产生本能的厌恶 ,怎么还有人而且许多人把它们买回去读?事实上, 它们大多是书商找写手胡乱编造出来的,目的是骗钱 ,写手自己绝非成功之人,读它们的人怎么就能成功 ?可见这个时代已经急功近利到了盲目的程度。这种 书会不会对中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当然会。不过,我 相信,就本性而言,青少年蓬勃向上的心灵是不会喜 欢这种散发着腐朽气息的东西的,没有一个孩子愿意 自己变得世故。如果他们中有人也读这种书,我敢断 言,多半是庸俗的家长硬塞给他的。我希望广大中学 生远离这种书,以读这种书为耻,因为这意味着年轻 纯洁的心过早变老变平庸了。 这里我想顺便谈一谈为什么要学哲学。人是应该 有进取心的,问题是朝什么方向进取。哲学让人综观 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实际上就为人的进取方向提供了 一个坐标。一个人活在世上只是追求世俗的成功,名 啊利啊什么的,他的成功只是表面的,仍然是在混日 子而已,区别只在混得好不好。真正的成功是做人的 成功,即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一个精神上优秀的 大写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在世俗的意义上不很成功, 他的人生仍是充满意义的。可是,事实上,人类历史 上一切伟大的成功者恰恰出于这样的人之中。不管在 哪一个领域,包括创造财富的领域,做成大事业的绝 非只有一些小伎俩的“精明”之人,而必是对世界和 人生有广阔思考和独特领悟的拥有大智慧的人。 三、您曾说您最乐意与孩子谈哲学,您的《画说 哲学——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画说哲学——精神的 故乡》二书也是为孩子写的。您能不能谈一谈,一个 人在什么年龄学哲学最合适?中学生应该怎样学哲学? 您能否推荐一些适合于中学生的哲学读物? 一个人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学哲学。在不同的年龄 ,学习的方式和感受是不同的。黑格尔说过,对于同 一句格言,少年人和老年人会有很不同的理解。不过 ,就哲学是爱智慧而言,我觉得中学和大学低年级是 开始学哲学的最佳年龄。有一本书的书名叫《孩子是 个哲学家》,我很赞同这个说法…… P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