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命运(精)

生存与命运(精)
作者: (苏联)瓦西里·格罗斯曼|译者:严永兴//郑海凌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4.68
折扣购买: 生存与命运(精)
ISBN: 9787508653488

作者简介

瓦西里·格罗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苏俄记者、作家。1905年生于乌克兰别尔基切夫,早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学物理系,当过化学工程师,1930年代投身写作行列,得到高尔基、巴别尔等文坛大家赏识,入选苏联国家作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红星报》战地记者随军四年,大量报道莫斯科、库斯克、斯大林格勒和柏林等地前线战况,是揭露纳粹德国死亡集中营真相的第一人。战后发表小说《人民是不朽的》《为了正义的事业》等。1960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活与命运》,手稿被苏联当局抄没并禁止出版。1964年格罗斯曼因癌症病逝。1974年,在安德烈·萨哈罗夫、弗拉基米尔·沃伊诺维奇等人帮助下,手稿被拍摄在缩微胶卷上偷运出苏联。1980年代初,《生活与命运》在欧美各国相继问世,1988年在苏联出版。

内容简介

1 雾霭笼罩着大地。公路旁边的高压电线上,不时 闪烁着汽车灯的反光。 明明是无雨的天色,但黎明时分的大地却变得潮 湿起来,禁止通行的交通信号灯亮起时,湿漉漉的柏 油路面便隐约呈现一个微微发红的斑点。人们在几公 里以外就感觉得到集中营的气息,因为通向这里的电 线、公路和铁路愈来愈密集。这是由一排排火柴盒似 的棚屋整齐排列的区域,棚屋之间形成一条条笔直的 通道,上面是秋季的天空,地面上大雾蒙蒙。 远方传来漫长而低沉的汽笛声。 这条公路紧靠着铁路,一队汽车满载纸袋包装的 水泥在公路上疾驰,有时几乎与长长的载货军用列车 同速行驶。身穿军大衣的汽车司机们从不回头望一眼 并排行驶的列车车厢,也不曾留意车厢里人们灰白的 面孔。 浓雾中显现出一道道架在钢筋混凝土柱子上的铁 丝网,这便是集中营的围栏。一座座棚屋排列成行, 形成宽阔平直的街道。这些样式单调的棚屋,透着这 座庞大集中营的惨无人道。 在上百万座俄罗斯木屋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两座 完全相同的木屋。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不可重复的 ,难以想象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两株完全相同的野蔷 薇……在那些企图以暴力抹杀生命独特性的地方,生 命便逐渐衰亡。 头发花白的火车司机用一只眼睛漫不经心地看着 从身旁闪过的一根根混凝土柱子,安装着旋转探照灯 的高高的塔架和一座座混凝土岗楼,岗楼上亮着一盏 镶着玻璃罩的电灯,隐隐能看见一名卫兵站在旋转式 机枪旁边。火车司机向助理递了个眼色,机车立刻发 出警告信号。一座亮着电灯的岗亭闪过,只见一队汽 车停在放下的条纹栏木前,禁止通行的交通信号灯照 射着,如瞪着火红的牛眼。 远处传来汽笛声,列车迎面驶来。火车司机对助 理说:“这是楚克尔,我听这大嗓门就知道是他来了 。他刚刚卸了货,现在空车驶往慕尼黑。” 空空的列车轰轰隆隆地迎面驶来,从开往集中营 的军用列车旁边驶过。撕碎的空气发出噼噼啪啪的响 声,车厢之间的灰暗空隙闪烁着,忽然间,支离破碎 的空间和秋日早晨的亮光又融成一片,形成一幅徐徐 奔跑的画面。 助理司机从衣袋里掏出小镜子,照了照自己脏兮 兮的面颊。火车司机向助理打了个手势,示意要用一 下他的小镜子。 助理司机用激动的声音说:“喂,阿普菲尔同志 ,请相信我,要不是给车厢消毒,我们可以赶回来吃 午饭,绝不会拖到凌晨四点钟才回来,弄得筋疲力尽 。好像在我们车站就不能消毒一样。” 人们没完没了地谈论消毒,老头儿有些厌烦。 “拉一下长笛。”他说,“不准我们进备用站台 ,就直接驶进卸货总站吧。” 2 在这座德国集中营里,米哈伊尔·西多罗维奇· 莫斯托夫斯科伊的外语自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之 后第一次真正派上了用场。战前他住在列宁格勒,很 少有机会同外国人交谈。现在,他回忆起在伦敦和瑞 士侨居的年代,那时他同外国革命家过从甚密,经常 用欧洲许多国家的语言聊天、争论、唱歌。 住邻床的意大利神父加丁告诉他,这座集中营里 关押着五十六个不同民族的囚犯。 数万人居住在这座集中营的牢房里,他们有着同 样的脸色,同样的衣着,同样的命运,走路时发出同 样的沙沙的脚步声,喝着用俄国囚犯们称之为“鱼眼 ”的人造西米和冬油菜做的同样的稀汤。 集中营的头头们按照编号和缝在衣服上的布条的 颜色来区分不同类的犯人:红布条的是政治犯,黑布 条的是怠工者,绿布条的是小偷和撬门贼。 由于语言不通,人们无法相互交谈,但相同的命 运将他们系在了一起。分子物理学家和古文献专家, 同意大利农民和不会签自己名字的克罗地亚牧民睡在 相邻的简易板床上。当年天天向厨师订早餐、常因胃 口不好让女管家大为不安的人,同天天吃腌鳕鱼的人 一起去上工。他们穿着嗒嗒作响的木底鞋,以忧郁的 目光张望着,看挑桶送饭的来了没有。 虽说这些囚犯出身不同,但他们的遭遇却有一些 相似之处。当他们头脑里出现往昔生活的幻觉时,不 知是联想到了尘土飞扬的意大利公路旁的小花园、北 海阴郁的喧嚣声,还是博布鲁伊斯克市郊的干部宿舍 里橘黄色的纸制灯罩,所有囚犯都觉得自己往昔的生 活是美好的。 囚犯进入集中营之前的生活越苦,就越热衷于吹 牛。 他们吹牛并不是为了骗人,而是为了颂扬自由: 集中营外面的人无疑是幸福的…… 在战前,这是一座专门关押政治犯的集中营。 于是出现了一种由国家社会主义制造的新型政治 犯——不曾犯罪的罪犯。 许多人被关进这座集中营,是因为同朋友谈话时 批评了希特勒的制度,或者说了一个带政治内容的笑 话。他们既没有发传单,也没有加入秘密政党。他们 的罪名是——有可能进行这些活动。 P3-5

1. 欧美公认“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伟大的俄罗斯小说之一”。
  2. 一部应该被人类长久记忆的伟大著作,理解极权社会起源的必读之书!
  3. 著名苏俄文学翻译家严永兴经典译本,历经3版修订,呈现完美译文。
  4. 《卫报》《世界报》《纽约客》《观察家》《纽约时报》等全球媒体一致赞誉。
  5. 梁文道极力推荐:“这是我做读书节目十几年来,*想给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本书。”
  6. 全景展现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社会生活,并且深入到了人类社会“腹地中的腹地”——希特勒的灭绝营和斯大林的古拉格……我们将“看到活生生的人是如何建立起一个非人的社会实行对他人和自我的压迫;看到这样社会中的每个人如何需要在每日的生活中为捍卫自己剩余的良心而作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