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与琥珀的相遇:中波文学关系研究

丝绸与琥珀的相遇:中波文学关系研究
作者: 李怡楠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6.30
折扣购买: 丝绸与琥珀的相遇:中波文学关系研究
ISBN: 9787020184255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怡楠,博士,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教研室主任,曾任职于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文化处,获波兰文化与民族遗产部部长颁发的“文化交流贡献奖”。长期从事中波文化交流工作,深耕波兰文学翻译与研究以及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主持或参与数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波文学关系研究”并获优秀结项,在中波两国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用波兰语撰写的专著《波兰文学在中国》获 2019 年波兰“科哈诺夫斯基文学奖”提名。主译《希姆博尔斯卡信札》《怪诞故事集》《最后的故事》,主编《波兰语入门》。

内容简介

在中国和波兰交流、沟通与合作的数百年中,文学交流为推动中波关系前行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两国译者和学者互译研究对方文学作品、两国读者阅读接受彼此文学译作、两国政府人民共同推动下,中波文学交流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一元到多元的发展过程。同时,这也是一个两国文学相互作用影响的过程,两国人民通过阅读、学习、品味对方国家文学著作译作,了解对方国家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两国文学家、研究者经由直接或间接交流互动,碰撞出创作灵感和思想火花。由这两个过程谱写的中波文学关系史,成为两国跨越遥远地理距离相知相识、相亲相爱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如同一幅生动而富有表现力地展现出双边关系的历史全景图。 对中波文学关系的系统研究以时间轴为序,全面梳理两国彼此文学作品译介和文学批评、传播推广,从作者、译者、作品、译作、研究、互动、读者接受等多个层面“纵横交错”、客观立体地描绘出中波文学关系的整体面貌。这项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提出“谁”在“什么时候”翻译了“什么作品”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具有纵、横两个维度:纵向研究关注文学翻译行为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不同历史时期译介成果的特色特征,找寻文学翻译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互动规律;横向研究致力于勾勒中波文学互译的基本样貌,探究接受者主体(包括读者和译者)对他国文学的兴趣分布。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波兰对古老东方文明产生兴趣早于中国对波兰的探索。13世纪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文明交融,有关中国科技的记载早在15世纪就已诉诸波兰编年史家笔端,而中国最早记载有关波兰知识的史料还是西方传教士入华后于17世纪编写的科学著作。但言及狭义的文学交流,我们又发现波兰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的译介起步晚于中国。在20世纪初,当波兰对中国的关注仍相当大程度上集中于中国的政治、历史和社会研究领域之时,中国知识分子在鲁迅的引领下,已经走上了有意识、成规模译介波兰文学的道路。之后的百余年间,中波两国译介对方国家文学的步调基本一致,成果呈现逐步增加、偶有中断、整体攀升的趋势,并且文学译本的选择体现出鲜明时代特点,在20世纪后半期不约而同地译介进步文学,21世纪开始逐步转向关注具有现代性的当代文学。 需要强调的是,在中波文学互译的过程中,双方对文学经典的译介热情是一以贯之的。中国古代典籍、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明清小说从未离开过波兰译者的视线,而波兰文学从浪漫主义时代起,几乎所有名家名作在中国各历史时期均被翻译过。此外,从中波文学互译的疆域上可以看到,中国人对波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作品的关注度更高。在波兰,虽然莫言小说的译本风靡一时,且时至今日依然是波兰汉学界、文学界热议的内容,但波兰译者对于中国其他当代作家的译介热情几乎同此不相上下。 当我们回答“谁”这个问题时,首先映入脑海的是300余位中波两国翻译者。他们有诗人、作家,有记者、编辑,有教授、学者,也有外交官和文学爱好者。这个多元化群体是中波文学交流的主要推动者,是中国文学波文译本和波兰文学中文译本的共同缔造者。没有他们焚膏继晷、孜孜不倦的耕耘,没有他们以老带新、薪火相传的执着,就没有中国、波兰的文学在对方国家获得的巨大成功。毋庸置疑,精通中文或波兰语的汉学家、波兰语言专家是其中的主力军,但我们无法抹杀任何一位译者的贡献,他们每个人的名字都值得被铭记。 文学交流旨在“讲故事”促进民心相通,“树形象”彰显国家魅力。文学关系研究的着力点之一即在于挖掘文学译本在文学接受者心中构建的他国文学、文化和民族形象。通过对作家及其作品的文学批评文本的研读和分析,我们看到,同一时代对不同类型的作家和不同题材、体裁的作品的关注度存在差异,同一位作家及其作品在不同时代亦存在不同解读。这既是文学译介和接受的共性,也意味着文学译本所塑造的国家民族形象,首先取决于文学作品本身所书写的时代主旋律,其次还受到文学接受者“期待视野”的影响。波兰读者在20世纪初波兰国家灭亡之时阅读《道德经》《论语》,看到的中国是一个古老悠远、底蕴深厚、人才辈出的文明源头,而在人民波兰时期阅读赵树理、丁玲等作家的进步文学时看到的中国正在进行翻天覆地、如火如荼的农村土地革命和热情洋溢、积极进取的社会主义建设。当受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影响的中国进步青年遇到密茨凯维奇、显克维奇的诗歌、小说时,心中涌起的是对“被侮辱与被损害”民族的惺惺相惜以及对他们反抗精神的由衷敬佩,而21世纪新时代中国人读到托卡尔丘克的《怪诞故事集》,会看到充满柔情、心怀大爱、关注万物苍生的波兰民族的形象。 总体而言,无论从中波两国所选择译本的主题特征,还是从两国批评家和普通读者接受解读角度来看,中波文学在对方国家接受过程中所呈现的形象都是正面、积极且多元的。对于波兰而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风光秀美的广袤国家,经历过政治混乱、民生凋敝、愚昧落后的苦难岁月;中国劳苦大众遭遇过苦难深重的悲惨境遇,知识分子经历过苦闷和觉醒,勇于自我反思,极具生命张力,开展了抵御外敌、反抗压迫的英勇斗争;中国人民在历史激荡、风云变幻的中华大地上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破茧重生的伟大复兴之路。而对于中国而言,波兰更是一个饱经沧桑、历经磨难、几度凋零却从不放弃的国家;那里的人民深爱祖国,眷恋故园,渴望国家独立和民族自由,充满反抗精神,与侵略者开展了长达数百年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获得了解放;当代波兰的社会生活,波兰人的家庭、情感、个体经历和自我感知等方面形象,亦在21世纪的当代波兰文学接受中得以展现。 文学交流是一把钥匙,可以帮助我们打开一个民族的心灵之门;文学交流是一座桥梁,可以让两个相距遥远的民族相互靠近;文学交流又是一座丰碑,记载着人类克服地理距离、语言隔阂、文化差异,寻求实现相互理解、构建共同价值的不懈努力。《丝绸与琥珀的相遇——中波文学关系研究》基于作者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大量的一手资料和作者对文学交流助力民心相通的深刻理解,全面梳理和研究了中波这两个相距遥远的民族彼此靠近的过程,是一部难得的心灵相通之书。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波兰研究中心主任、翻译家 赵刚 在我看来,《丝绸与琥珀的相遇——中波文学关系研究》既是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一部文学著作。浓郁的学术气息和鲜明的文学气息交融于一体,让这部专著弥散出一种独特别致的阅读吸引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东欧文学研究专家 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