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全彩珍藏版彩绘全注全译全解超值)(精)/国学典藏馆

传习录(全彩珍藏版彩绘全注全译全解超值)(精)/国学典藏馆
作者: (明)王阳明|编者:思履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35.25
折扣购买: 传习录(全彩珍藏版彩绘全注全译全解超值)(精)/国学典藏馆
ISBN: 978755023710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书香门第,承继香火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王伦的次子,于成化十七年 (1481),进京参加殿试位居榜首,天下皆知。 王伦获知消息后非常高兴,这是王氏家族迁往浙 东后中的第一个状元。受父亲王伦的影响,王华不仅 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而且为人正直,极富同情心。 这种品性在他很小的时候便显现了出来。 有一天,他与伙伴们在河边玩耍,一个喝得醉醺 醺的人,脚步蹒跚地走到河边,随后又东倒西歪地走 了。没过多久,伙伴们都相继返家,只剩下王华,正 当准备离开的时候,他却在醉汉待过的地方发现了一 个包袱。他感到好奇,于是打开包袱来看,里面竟然 有不少的银子。他猜想,包袱很有可能是刚刚那个醉 汉遗失的,他心里想:不管是不是,把银子丢失的人 肯定会回来找的。为了不让别人把包袱拿走,王华自 己坐在河边,等着失主。 到了夜幕将要降临的时候,王华终于听到急匆匆 的脚步声。一看,果然是那个醉汉。王华迎上前询问 他是否丢了东西。醉汉激动地将他如何醉酒走到河边 ,如何丢失包袱一事讲给王华听。王华听后把包袱还 给这个醉汉。那人打开包袱发现自己的银子分文不少 ,连声道谢,并拿出银子表示谢意。王华推辞了,并 说,自己若是在乎银子,就应该早拿着包袱走人了, 而不是在这等着他回来取。那人听后更为感激,执意 跟随王华到家中,特向王华的家人道谢。王伦得知此 事后,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骄傲。 王华十四岁的时候,在余姚的龙泉山寺院读书, 同窗的伙伴大多是富家子弟,平时常常仗着自家财大 气粗,捉弄和欺负寺中的和尚。和尚们为了报复,便 有意散布谣言,说寺中经常有鬼魂出入,并经常假扮 鬼的模样来吓唬他们。果然,这招非常奏效,同伴们 都被吓得仓皇离去,不再到寺院读书了。然而,王华 却若无其事地继续在寺内读书,和尚们实感惊奇。为 了赶走王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和尚们故技重 施。他们来到王华的屋外装神弄鬼,却发现王华丝毫 不为所动,神气自若地在读书。 第二天,无计可施的和尚们跑来问王华,昨夜寺 院被鬼闹出这样大的动静,他为什么不害怕。王华说 :“我没有看到鬼,只是看到几个和尚在装鬼。”大 家一听小小年纪的王华说出这样的话,非常惊讶,暗 暗佩服王华的睿智和勇气。 王华的品学德行颇被当时浙江学政张时敏看重, 恰逢浙江布政使宁良要为其子弟挑选老师,张时敏力 荐王华前去宁家任教。王华到了宁家,被宁家的数千 卷藏书所吸引。他白天认真教课,晚上则挑灯夜读。 宁家的子弟中有几个颇为顽劣的,想要拉拢王华和他 们一起玩乐。他们经常备上好酒,安排美色来引诱王 华。王华倒是也颇爱饮酒,但是对于美色却全然不为 所动。一日,饮酒归来的王华微微带着几分醉意回到 江边房中,竟在自己的床上发现两名娇艳欲滴的女子 ,他想要退出房时,又发现房门竞被锁上了。慌乱中 ,王华卸下一扇门板,破窗而出。他就这样,拥着门 板,随着江流而去。王华的这种坚持令宁氏子弟颇为 敬佩。 在宁家的三年时间,王华差不多看完了宁家所有 的藏书,学问大长。因此,王华日后高中状元,在很 多人看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王阳明年少的时候就 经常听到大人们将父亲王华的逸事传为美谈,也颇受 影响。 少年得志 王华的光芒,对王阳明的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 积极影响。 自宣宗宣德元年(1426)开始,内府便设立了内书 堂,专门用来培训小宦官的参政能力。而在内书堂任 教的翰林官日后则多会得到宦官们的关照,虽然并无 直接资料证明王华曾在内书堂任职,但他的几位同僚 却教过正德朝的大宦官刘瑾,还常向刘瑾推荐王华的 人品和学问。 再加上王华高中状元,随着内阁地位的不断上升 ,新进士一人翰林,便被时人视为“储相”。基于此 ,王华在当时是被人刮目相看的。 但面对十里八乡亲友的道喜和祝贺,王伦却是淡 然处之,依然表现得和平日无任何异样,儿子的风光 似乎与他无关。这份不动声色的态度,对当时仅有十 岁的王阳明来说,无疑是个触动。 虽说文人常言要淡泊名利,但生活在一个充满名 利诱惑的社会环境中,又有谁能真的看空这一切呢? 虽然王阳明也为父亲高兴和自豪,但是他更多的 还是攻读自己的书本,以学业为重。或许是受了祖父 处世观的影响,王阳明不以一般的读书、作诗为满足 。他有自己的志向,即通过读书成为圣贤。 一次,私塾先生对在座同学发问:“世上什么是 第一等重要的事?”大家纷纷说登科及第最为首要。 唯王阳明不以为然,他自认为仕途并非读书的最终途 径,成为圣贤才是归途。 虽是想成为圣贤之人,但王阳明却并未像古往今 来那些圣贤之人一样,循规蹈矩地恪守古训,安分守 己地去攻读圣贤之书。他认为要成为圣贤,读死书是 没有用的,需要从多方面来锻炼自己,增长才能,扩 展知识。 这样才能成为圣贤,对于王阳明的这种心态,郭 沫若如是说:“一种不可遏抑的自我扩充的努力明明 是在他青春的血液中燃烧着的。他努力想成为伟人, 他便向一切技能上去追求。人所一能的他想百能,人 所十能的他想千能,人所百能的他想万能了。”(《 郭沫若全集·王阳明礼赞》) 王阳明并不因为自己跋涉在追求圣贤的道路上, 就恪守规矩。他天资聪颖,脑子灵活,所学知识一看 就会,所以不愿意长期待在私塾,经常偷跑出去玩游 戏。他最爱玩的是军事游戏。因为他对《孙子兵法》 尤为感兴趣,每逢家里请来宾客时,王阳明便用果核 与客人们摆兵阵。常常是客人们的兵阵刚摆出来,王 阳明就立刻想出了克敌的阵势。虽然,为此事没少挨 父亲的骂,但他依然乐此不疲。 少年天性,总是无法遏制。因为逃学偷玩之类的 事情,王阳明没少受到父亲和祖父的责罚,但他依然 不克制自己崇尚自由的天性。在他少年时候,还有一 件传闻更加出格。 他十三岁时生母去世,王华的妾便仗势常常欺侮 、虐待他。他不堪忍受,便想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应 对之法。 王阳明偷偷在街上买到一只叫长尾林鹗的怪鸟, 放到父妾的被褥里。然后和一位神婆串通好,等那位 妾被怪鸟惊吓,派人请来这位神婆作法时,神婆便依 照王阳明之前教她的话说,说这只鸟是王阳明的生母 化成的,是来惩戒她平日对王阳明的不好。P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