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人类学家

天真的人类学家
作者: [英]奈吉尔·巴利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35.00
折扣购买: 天真的人类学家
ISBN: 978754950620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原因何在 “为何不去做田野调查? ”一次众人带着醉意的讨论 接近尾声时,一位同事抛出 以上疑问。那次我们广泛讨 论了人类学最新技术、大学 教学与学术生涯,结论令人 沮丧。就像哈巴德太太,我 们清点存货,却赫然发现橱 柜空空如也。 我的故事十分寻常——受 训于高等学府,非经刻意规 划,而是机缘使然进入教书 行业。英国的学术生涯奠基 于几个经不起考验的假设。 第一,如果你是优秀学生, 便会成为不错的研究者。第 二,如果你的研究做得不错 ,书就铁定教得不坏。第三 ,如果你善于教书,便会渴 望去做田野调查。其实上述 关联统统不成立。优秀的学 生有时研究成果可怕。学术 表现杰出、名字经常出现在 专业期刊的研究者,有时教 起书来愚蠢乏味到让学生以 脚投票,像非洲艳阳下的晨 露般消失无踪。人类学行业 也不乏全心奉献的田野工作 者,他们的肌肤被炎热气候 烤得干如皮革,牙关因长年 与土著奋斗而终日紧咬,但 是他们却对人类学理论殊无 贡献。我们这些依据文献研 究完成博士论文、文弱的“ 新人类学者”认为所谓的“田 野调查”——其重要性被夸 大了。当然,在殖民时代有 过实战经验、“无意间搞起 人类学”的老教授坚持田野 调查的“神祗崇拜”不可毁, 因为他们是这个行业的大祭 司。他们可是受尽了沼泽、 丛林的试炼与贫困,岂容自 以为是的年轻学者抄捷径。 每当这些老教授在理论 或形而上学的辩论场合被逼 到墙角,便会悲哀摇头,懒 洋洋抽烟斗或抚弄胡须,喃 喃说道“真人”无法嵌进“从 未做过田野调查者”的纯粹 抽象概念里。他们对无缘做 过田野工作的人满怀同情, 事实很简单,他们曾做过田 野工作,他们看到了。没什 么好说的。 我在人类学系教了几年 学来的正统学说,殊乏学术 成就,或许也该改变了。你 很难判断田野工作是类似当 兵这类的不悦任务,理应默 默忍耐,还是这行的“额外 红利”,应该欢喜承受。同 事的意见帮助不大。他们有 足够时间为回忆蒙上乐观光 环,让田野经验变成浪漫冒 险。事实上,田野经验正是 乏味的证书。举凡洗衣服到 治疗普通感冒等事,在田野 工作者嘴中道来,如果不掺 点民族学回忆的调味润饰, 那可叫周遭亲友讶异失望了 。老故事变成老朋友,很快 的,田野经验便只留下美好 回忆(除了某些奇怪岛屿的 状况极度悲惨,叫人无法忘 怀也无法消融于幸福感中) 。譬如,某位同事宣称与和 蔼土著共度了很棒的时光, 他们微笑着携带一篮篮水果 、鲜花来送礼。如果按照事 情发生顺序,这段描述应当 补充如下:“那是在我食物 中毒后”,或者“当时我的脚 趾起水泡脓肿,虚弱到无法 站立”。诸此种种不免叫人 怀疑:田野调查这回事是否 像那些欢乐的战争回忆,叫 人扼腕生不逢时,虽然理智 上,你知道战争不可能美好 。 或许田野调查还是有好 处的,可以让我讲课内容不 再拖拉无趣。当我必须传授 陌生的课题时,可以像我的 老师那样,把手伸进装满民 族志轶事的破布袋,炮制出 一些曲折复杂的故事,让我 的学生安静个十分钟。田野 经验也会赐我贬抑他人的全 副技巧。每每思及此,我的 脑海便涌起一个回忆。场合 是一个即便以寻常标准来看 都十分乏味的会议,我与数 位优秀同行礼貌聊天(包括 两位阴郁的澳洲民族志学者 )。似乎经过预谋,同行一 一告退,只留下我面对两位 澳洲“恐怖分子”。经过几分 钟死寂,我试图打破冷场, 提议一起喝杯酒。其中一位 女学者马上一脸苦相,嘴角 痉挛,厌恶大喊:“不要! 我在丛林里喝够了。”田野 工作的最大好处,便是让你 俯拾可得这类渺小凡人无缘 使用的句子。 或许就是这些怪句子, 赋予本质乏味的人类学部门 珍贵的怪诡气息。从这个角 度而言,人类学者的公众形 象实在侥幸。众所周知,社 会学者缺乏幽默感,是左翼 狂想与陈腐之言的大买办。 但是人类学者曾追随印度教 圣者,看过奇特神祗与污秽 仪式,大胆深入人迹未达之 处,他们全身散发一股崇高 气息与神圣的不切题,他们 本身就是英国怪诞教会的圣 者。我岂能轻易拒绝成为其 中一员? 凭良心说,我也考虑了 其他好处(虽然几率不大) ,譬如田野工作可对人类知 识有所奉献。乍看之下,这 种可能性极低。“资料搜集” (fact-gamering,或译“事 实搜集”)的工作殊无趣味 。人类学不乏数据,少的是 具体使用这些数据的智能。 这行业有所谓的“捕蝶人”, 用来形容许多辛苦收集资料 的民族志学者,他们根据地 域、字母或任何最新流行的 分类法,不断累积资料,却 无能解释它们。 老实讲,不管是当时或 现在,我都觉得田野工作或 其他学术研究,其正当性不 在对集体的贡献,而是远为 自私的个人成长。学术研究 就像修道院生活,专注追求 个人性灵的完美。其结果或 许会服务于较大层面,却不 能以此论断它的本质。不难 想象,这种观点不容于学界 保守派与自诩改革者。他们 深陷恐怖的虔诚与洋洋自得 中,拒绝相信世界其实并不 系于他们的一言一行。 P3-6 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