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野孩子

再见野孩子
作者: 包利民|
出版社: 万卷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3.20
折扣购买: 再见野孩子
ISBN: 9787547064917

作者简介

包利民,中考热点散文作家,《读者》《青年文摘》《格言》《意林》杂志签约作家。多篇作品入选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数百篇文章被设计成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代表作品有《时光深处的重逢》《泥做的童年》《我就是那个笨小孩》等。

内容简介

鸡栖窗台 低矮的草房,房草上的雪还未融尽,檐下垂挂着许多冰溜子,古老的窗子沉默着,正午的阳光抚摸着窗玻璃上正在消散的霜花,也抚摸着窗台上那几只懒洋洋的鸡。 每次面对这张图片,遥远的岁月都会呼啸而来,那些被时光埋没的细节,纷纷破土而出,生长成生命中最初的流连。我家最早住的也是土草房,土墙和房草都浸着阳光的颜色,也是那样古老的木窗,分上下两部分,下部分固定,上部分可以向上掀开挂起。春天的中午,房上的雪便慢慢地被阳光点燃,长长短短的冰溜子排列在檐下。鸡是聪明的,知道哪里的阳光最浓,便纷纷跳上窗台,躲在无风的温暖里。 我总是坐在窗后,隔着玻璃看那些收集着阳光的鸡。此刻的它们是安静的,慵懒地看着大地,看着一个美好的季节正慢慢走来。那时我更小一些,会拍着玻璃,可是它们不为所动,仿佛什么都不能影响到它们此刻的惬意。 然后我们搬到了另一个稍好一些的房子里,南面向阳的那面墙是砖的,其余依然是土墙,房顶依然是苫房草,我们把这样的房子叫“一面青”。可是我更怀念阳光爬满土墙的样子,墙上映现出无数的岁月。窗子也大了许多,是对开的,夏天的时候,风便从敞开的窗子流淌进来,我也可以和窗台上的鸡毫无阻隔地对视。 窗台的空间有限,所以它们会经过一番争斗,胜利者高踞在上,落败的便去另寻栖处。只有那只大公鸡从不上来,也不争抢,它宽容地看着母鸡们折腾。有时我发出奇怪的声音,或者扬手作势欲打,一些鸡便伶俐地飞跳下去。只有三只鸡胆子最大,总是留到最后。甚至我伸手去摸它们,它们也不惊。那只母芦花鸡总是昏昏欲睡,摸它毫无反应;纯白色的那只总是躲避,却不飞下窗台;黄色母鸡比较厉害,我的手伸过去,它会轻轻地啄以示反抗。 当时不是特别清楚,为什么鸡那么留恋窗台,除了春日里阳光充足,夏日里长风通畅,可能还因为屋里总有些东西让它们好奇想亲近吧?就像当我离故乡越来越远,当光阴如水逝去,我的梦也总是栖在老宅的窗台上,去感受那种眷恋,曾经的草房,是我温暖的心灵之巢。 有一只鸡比较弱小,任何一只鸡路过它,都会在它脖子上狠啄一口,它不敢还嘴只是逃,所以它的脖子长年是秃的。它从没上过窗台,更多的时候就是在下面眼巴巴地看着。有一次我把窗台上的鸡都轰了下去,把它抱了上来,它却恐惧不安,下面的鸡都很愤怒地盯着它,如果不是我站在那儿,早就群起而攻之了。它只向屋里伸头看了一眼,便用力飞了下去,下面的鸡都疯狂地追着去啄它。它总是孤单离群的,小小的身影有着说不出的落寞。 那个午后,我坐在窗后,无聊地逗着那三只鸡。黄鸡被我逗得急了,跳着啄我的手,突然眼前一暗,大公鸡高高飞起跃过窗台向我猛扑,我落荒而逃。竟然有些受到惊吓,睡梦里还是大公鸡扑我的情景,惊醒后,听见窗外真有什么声音。悄悄坐起来,向外看去,明晃晃的月亮底下,那只总受欺负的鸡正尝试着往窗台上跳。可能是依然暗,或者是它从没自己飞上来过,失败了好几次后,才站上窗台,先是向屋里看了一会儿,不知道有没有遇见我的目光,然后便四处看,顾盼间满是得意欣喜的神态。 隔着岁月的烟尘,每次回望那只深夜里跳上窗台的母鸡,都能感受到一种孤独的执着。有谁不是这样呢?想想看,在那些寂寞的夜里,我曾默默地付出多少努力,只有自己知晓。就像那年那夜的月光,那窄窄的窗台,知晓一只鸡的梦想。 1.包利民,中考热点散文作家,作品连续多年入选全国中考语文试卷,数百篇文章被设计成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作品集被多所中学选为寒暑假推荐读物。他的作品既能够帮助读者提高阅读能力,又能够帮助读者积累写作素材。 2.本书共收录六十八篇优秀散文作品。其中,多篇文章首次收录,阅读这些文章,对提高青少年的文学素养、陶冶青少年的思想情操、培养青少年的阅读兴趣以及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提高语文成绩大有裨益。 3.我们的心里,都曾住过一个野孩子。他爬树,翻墙,下河游泳,去大草甸上捡鸟蛋…… 他拥有我们生命中最初的蓬勃朝气,像风一样率性奔跑。那个纯真果敢的野孩子,如今你还记得吗? 4.衔着烟斗的姥爷,倚坐树旁的爷爷,含辛茹苦的母亲,落叶归根的父亲。包老师对亲人的怀念留在纸上,存于心里。不论是青少年读者还是成年读者,都能够从中获得满满的感动。 5.牵着月光行走,伴着落日独行。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澄澈的青春伴随着成长的伤痕。跟着那个忧郁的少年,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曾经最让人流连的葱茏岁月。 6.六十八篇精选散文,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闪光的点滴,人生的沉思,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带领读者品咂人生的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