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

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
作者: 彼得·阿提亚
出版社: 中译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9.48
折扣购买: 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
ISBN: 9787500175643

作者简介

彼得·阿提亚(Peter Attia),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著名健康专家,长寿应用科学医疗研究机构Attia Medical创始人。他拥有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五年的外科临床经验,曾获“年度住院医师”等重要奖项,师从史蒂芬·隆森伯格医生,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致力于肿瘤学与癌症的免疫疗法研究,离开医院后他曾加入麦肯锡公司。他曾在TED发表关于糖尿病危机的演讲,还长期主持一个热门的大众播客The Drive,关注肥胖、断食、生酮、阿尔茨海默病、癌症、心理健康、睡眠等主题,希望提高人们对长寿和健康改善的认知,拥有大量忠实粉丝。他曾和三获美国国家科学作家奖的加里·陶布斯共同创立了非营利组织“营养科学计划”并担任主席。同时,他自己还是一位耐力极好的运动员,在超长距离自行车运动、马拉松游泳、力量训练中一直保持高水平的表现。 比尔·吉福德(Bill Gifford),资深记者,《纽约时报》畅销书《永葆青春》的作者,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户外杂志Outside的特约编辑,曾为许多出版物撰写过关于科学、体育和健身的文章。

内容简介

书摘1——来自推荐序二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追求从未停止。近100年来,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延长,人们不再满足于寿命的延长,也开始追求更卓越的生命质量。 有关健康长寿的衡量标准正在达成共识,受到广泛认同的是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教授提出的SPIRE幸福模型,他认为精神(spiritual)健康、身体(physical)健康、心智(intellectual)健康、关系(relational)健康、情绪(emotional)健康是间接让人们更幸福的5个核心要素。 然而,仅有共识还不够,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可操作的方法让更多人实现健康长寿的梦想。 由医学2.0向医学3.0转变 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医疗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大幅延长了人类寿命,从1900年仅为31岁的人均寿命飞跃到2022年的72.98岁,众多疾病问题已得到解决。 现代医疗手段遵循的底层逻辑是循证支持(evidence-based),核心流程是发现临床问题—寻找具体病因—诊断与治疗,本书的作者——长寿科学专家彼得·阿提亚认为此类核心流程属于医学2.0时代的传统模式。 然而,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些表征可能是由多重因素交织造成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循证逻辑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当我们试图解决某个部位的具体问题时,很可能会引发其他连锁反应。现代科学早已进入系统论时代,很多医疗手段却依然在还原论阶段徘徊。 更重要的是,医学2.0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循证医学擅长在人们生病后进行补救性治疗,相当于在汽车肇事后才开始修理。众所周知,更有效的方法其实是在健康时就做好系统化的日常保养,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操作中遵循系统论的指导。 如今,大部分医疗服务的重点对象都是患者群体,忽视了更广泛的健康人群。生病与否的界限是被人为划分而成的,一旦某项生理指标出现恶化趋势,发展成概念上的“生病”只是时间问题,但在达到某个人为规定的临界点之前却被认为处于“健康”状态。 长此以往,虽然治愈率会不断提升,但发病率并不会有所改善,因为治愈一批患者的同时,时刻在产生另外一批新的患者。换言之,现代医学无法解决不断地“制造”病患的问题,这与我们成功抵御疾病的理想背道而驰。 转变的关键就是对普通人的健康给予全面的关照,让大家能够保持更长时间的健康状态,理想情况下,一旦出现微小的体征波动,就可以见微知著地提前干预,消除疾病隐患,也就是所谓的“治未病”。 然而,真正实现“治未病”的目标可谓难上加难。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很多人批评蔡桓公固执己见,不听从扁鹊的劝解,但本质上扁鹊也难辞其咎:他只是向蔡桓公提出了自己对疾病的预测,却未能给出切实的证据,蔡桓公难以相信自己未能感受到的病变,自然无法听取扁鹊的意见。要让病人都像医生一样高明,看清自己的病情,这个要求未免有些不切实际。 因此,“治未病”的关键在于健康数据的科学监测、分析与及时告知,并提供一整套的干预解决方案,让人人能“读懂”自己的健康状况。以“治未病”的理念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被彼得·阿提亚界定为医学3.0时代的重要时代理念,该理念的核心是从循证支持转向循证信息(evidence-informed,我们暂且称之为知证逻辑),也就是持续、清晰地掌握身体健康相关的各类证据,在发展成为疾病之前进行预测与干预,并在明确告知用户的基础上获得用户的配合,用改变行为来改善健康预期。 在医学3.0时代,最关键的理念就是持续监测和评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这在以往是天方夜谭,即使像蔡桓公那样具有私人医生的极少数人,也无法做到随时监测,如今大部分人更是能做到年度体检就不错了。 如今,随着智能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的飞速进步,我们可以从以前的非连续性、打点式体检,转变为全天候的实时监测,其意义在于,我们对体征变化趋势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并可以用特定算法做出更加科学的判断。 比如,有很多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病症表现是轻微而间断的,在心电图检查时往往表现正常,长期持续监测心率就可以为这部分人群建立起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为他们及时发现心脏活动的异常表现,尽早诊断出病变,为患者赢得宝贵的干预时间。 此外,众多生物测量产品的涌现能够帮助人们采集更多体征数据,例如,西湖大学工学院的姜汉卿教授利用可食用电子材料开发了一款酸碱度胶囊,患者只要服用胶囊,使其进入胃部,便可以实时监测胃酸的状况,这使得胃酸监测的方便性获得极大的提升。 再如,多伦多大学李康教授开发出一款应用,该应用可以利用相机的数字传感器检测皮肤下血红蛋白反射的红光,捕捉微小的变化,进而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量测血压,这使得我们在远程视频时就可以实现对对方血压的 监测。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手段层出不穷,但在普通人眼里,各类技术和应用看起来是如此杂乱无章,因为他们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测量方法,更不用说解读复杂的数据并从中得出真正有价值的结论了,因此当然也就难以仅凭自己实现“治未病”的目标。 健康服务运营商引领长寿科技大变革 实现“治未病”的目标,需要有专业机构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从全球范围整合各项最新的诊疗技术,并对庞杂的体征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帮助人们解读数字背后所蕴含的个人健康信息,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即将诞生一类新的服务商,如同通信运营商一样,通过整合技术和应用为普通消费者提供服务。区别于传统的医疗机构,它们为广大普通人的健康负责,可以称之为健康服务运营商。 健康服务运营商与传统健康养生机构截然不同,它们不只为少数贵宾或者高端会员提供服务,而是以技术驱动,基于长期、持续的数据监测,提供人人都能享受的规模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如同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通信服务商提供的网络服务一样。健康服务运营商的兴起将引领健康服务的重大变革!健康服务运营商提供的服务让“治未病”成为可能,具有如下四大 特征: 首先,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不仅汇集了全网的医疗健康知识,还能够自主学习、复制顶级人类专家的经验,让人们随时随地享受到大师级的健康服务,让最高端的服务得到普及。 其次,人工智能还能突破人类专家的时间与精力的限制,针对每个人的体征数据,为成千上万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分析和建议,真正实现专家级的个性服务。 再次,人工智能系统与生命体征监测设备的结合能够为人们提供全天候的健康监测与服务,捕捉每个关键信号,通过长期积累,真正实现对用户健康状况的精准把握,以保证健康服务是长期持续乃至伴随终生的。人工智能系统与生命体征监测设备的结合还避免了人上了年纪都得研究如何才能延年益寿,甚至变成半个专家的尴尬和低效的问题。 最后,可喜的是,人工智能的算法训练逻辑决定了用户量越大,算法迭代越快,提供的服务质量也就越高,这意味着在AI时代,越是普惠性的服务越高端,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享受到的服务才是最高端的。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了一个明显的结论: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人类简史》所提出的“神人阶层”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多数人拥有的才是最好的。未来,人工智能与生命健康技术的结合不是“神人”的特权,而是大部分人都能享受的普惠服务。我们正在迎来新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健康长寿新时代!《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启示我们,我们正处于由医学2.0向医学3.0转变的时代,在这个健康科技的新纪元,我们需要关注每个普通人,令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最高端的医学专家的私人健康服务,以健康服务运营商引领长寿科技大变革。 ——王煜全,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长寿科技产业投资人 2023年11月 书摘3——来自本书导言 在睡梦中,我试图接住掉落的鸡蛋。 我站在人行道上,在一个脏乱不堪的大城市——看起来很像巴尔的摩。我手里提着一个带软垫的篮子,抬头望着,每隔几秒钟,就会有一个鸡蛋从上面嗖嗖地向我飞来,我赶紧跑过去,试图把它接到篮子里。 鸡蛋快速向我袭来,而我也竭尽全力去接它们,东奔西跑,手中的篮子就像外场手的手套一样随时准备接住鸡蛋,但我完全接不住。其中一些,不对,应该是许多,砸在地上,黄色的蛋黄溅满了我的鞋子和刷手服。我急切地想让这一切停止。 鸡蛋是从哪里来的?肯定有人在楼顶,或者在阳台上,随意地把鸡蛋扔向栏杆之外。但我看不到他,因为我太忙乱了,几乎没有时间去想。我一直在东跑西颠,想接住尽可能多的鸡蛋,却惨遭失败。当我意识到无论我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接住所有的鸡蛋时,情绪便涌上了心头。我感到不知所措,无助极了。 我从梦中惊醒,宝贵的睡眠又被毁了。 我们做过的梦几乎都会被忘掉,但即使在20年后,这个梦也似乎无法从我的脑海中被抹去。当我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做外科住院医师,接受肿瘤外科专业培训时,同样的梦境曾多次出现。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尽管有时我觉得自己濒临崩溃。我和同事们连续工作24小时已是家常便饭。我渴望睡眠,而这个梦却一直在摧毁它。霍普金斯医院的外科主治医师专门治疗像胰腺癌这样的复杂疾病,这意味着很多时候我们是站在患者与死亡之间的唯一的屏障。胰腺癌悄无声息地生长,毫无征兆,当被发现时,通常已是晚期了,只有20%~30%的患者有手术机会,我们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我们选择的武器是一种叫作“惠普尔手术”(Whipple Procedure)的治疗方法,进行这种手术需要切除患者的胰头和小肠的上部,即十二指肠。这种手术难度极大且危险性很高,在早期的时候几乎总会致命。然而,外科医师仍会尝试做这种手术,胰腺癌就是这么令人绝望。到我接受培训时,99%以上的患者在手术后至少能活30天。我们已经非常善于接住鸡蛋了。 那时候,我下定决心要尽己所能,成为最优秀的肿瘤外科医师。通过刻苦努力,我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我的大多数高中老师,甚至我的父母都没想到我能考上大学,更不用说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毕业了。但是,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纠结。一方面,我喜欢这些手术的复杂性,每次成功完成手术,我都会欢欣鼓舞。我们已经成功切除了肿瘤——我们已经接住了鸡蛋,大概我们也是这么认为的。 另一方面,我开始怀疑该如何定义“成功”。事实是,几乎所有这些患者仍然会在几年内离世,鸡蛋还是会不可避免地砸到地上。那么,我们真正获得的成就是什么呢? 当我最终意识到我们的所作所为只是徒劳的时候,我变得非常沮丧,于是便放弃了医学,转而从事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职业。然而,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彻底改变了我对健康和疾病的看法。于是,带着一种全新的方法和崭新的希望,我重新回到了医疗行业。 我重新回到医疗行业的原因要追溯到我做的那个关于鸡蛋掉落的梦。简而言之,我终于明白,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不是去更好地接住鸡蛋,而是去阻止那个扔鸡蛋的人。我们得想办法到楼顶上去,找到那个家伙,把他干掉! 在现实生活中,我会很喜欢这份工作,作为一名年轻的拳击手,我的左勾拳可是相当厉害的。然而,医学显然要更复杂一些。最终,我意识到,我们需要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用一种全然不同的心态,使用一套完全不同的工具来处理这种情况——掉落的鸡蛋。 简单来讲,这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彼得·阿提亚 《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是一本集科学性、前瞻性、普及性于一体的长寿与健康超级畅销佳作,为人们应对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等诸多慢性疾病指明了一条全新的、积极的可行性道路。从营养学到心理健康,从遗传学到生活方式,本书揭开了长寿健康科学背后的秘密。作者慷慨地将心脏病学、脂质学、肿瘤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内分泌学、生物化学、营养学、运动生理学等丰富知识与宝贵的多年行医与研究的经验倾囊相授,精心地事实检查,深思熟虑地书写,最终将本书的核心观点——延长健康寿命呈现出来。 本书还通过“百岁老人十项全能”的主张实打实地帮助我们践行“活得更好的宣言”,采取个性、科学、积极主动的长寿战略应对健康挑战。作者从关注长期健康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更加乐观、更具创造性地新观念:健康寿命比我们想象的更具延展性,我们才是主宰自己身心健康的主人。作者还对长寿健康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他认为只要遵照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指导,人们就可以为自己的健康生活规划出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超越个人期望,让每个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好的长寿健康之路。 本书有理有据的客观陈述带来了惊人的说服力,故事性具有代入感,传达了正向的长寿健康理念。顺畅、动人的写作风格既贡献了丰富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知识,还呈现了一个正直、赤诚、仁爱可敬的医生形象,很有魅力,既涵盖了宝贵的医学知识还囊括了适宜大众实践的锻炼计划,铲平了横在专业人士和大众读者之间的门槛。 本书涵盖了心脏病学、脂质学、肿瘤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内分泌学、生物化学、营养学、运动生理学等丰富知识与宝贵的多年行医与研究的经验,与减肥、养生、预防重大疾病挂钩,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