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阅读与文学素养

原典阅读与文学素养
作者: 宋彦、赵磊
出版社: 山东人民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1.00
折扣购买: 原典阅读与文学素养
ISBN: 9787209141154

作者简介

宋彦,女,文学博士,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授,省级重点学科“文化传播学”学科带头人,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专著《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获第26届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编《文心花雨》《大学语文》等图书,发表论文多篇。赵磊,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传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2021-2022)等。

内容简介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秦风·无衣》 阅读小贴士 《无衣》 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 是一首秦地的军中战歌 , 当时的秦国位于现在的甘肃东部及陕西一 带 。那里土厚木深 , 民性厚重质直 。朱熹在《诗集传》 中曾说: “ 秦人之俗 , 大抵尚气概 , 先勇力 , 忘生轻死 , 故其见于诗如此。” 《无衣》 是一首战争题材诗歌 , 表现了团结互助 、 同仇敌汽 、激昂慷慨的基调。 这首诗很可能是秦国帮助周王抵抗外族侵略时的军歌 。据 《 左传》 记载 ,秦襄公七年 (周幽王十一年 , 公元前 771 年) , 周王室内讧 , 导致戎族入侵 , 攻进镐京 , 周王朝大部土地沦陷 。秦国因靠近王畿 , 与周王室休戚相关 , 遂奋起反抗 。此诗貌似在这一 背景下产生 。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 , 文字叙述简略 , 具体史实存在争议 , 但现代学者大抵认为这是一场正义之战。 原典轻松读 无 衣 岂曰无衣[1] ? 与子同袍[2] 。王于兴师[3] , 修我戈矛[4] , 与子同仇[5] !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6] 。王于兴师 , 修我矛戟 , 与子偕作[7] !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8] 。王于兴师 , 修我甲兵[9] , 与子偕行[10] ! 注释: [1] 无衣: 没有衣服。 [2] 子 : 你 。 同袍: 穿着同样的战袍 。袍 : 长衣 , 形状像斗篷 、披风一 类 , 行军 时白天当衣服穿 , 夜里当被盖 。 同 袍 , 表示友爱互助的意思 。 旧 时军人相称 . 同"袍" , 称相互间的友谊为"袍泽之谊" , 即本于此。 [3] 王 : 是指周天子还是秦王 , 历来说法不一 。《 毛诗正义》 认为"王" 指秦康 公 。朱熹 《诗集传》 认为"王于兴师" 是秦君奉天子之命而兴师 , 却并未详说哪个秦 君 ,哪个周王 。何楷的 《诗经世本古义》 认为"周宣王以兵七千 , 命秦庄公伐西戎 , 周从征之士赋此" 。王先谦的 《诗三家义集疏》 说 : "秦自襄公以来 , 受平王之命以伐 戎 , 所兴之师 , 皆为王往也 , 故日王于兴师。" 结合诗歌内容 , 我们认同于秦君奉天子 之命而兴师这一说法 。于 : 语气助词 , 无实义 。兴师: 起兵。 [4] 修 : 修理 、整治 。戈 、矛 : 都是古代长柄的武器。 [5] 同仇: 共同对付敌人。 [6] 泽 : 通“裸” , 指贴身的内衣。 [7] 偕作: 共同干 , 一起行动起来。 [8] 裳 : 下衣 , 战裙。 [9] 甲 : 铠甲 。兵 : 兵器的总称 。 甲兵: 铠甲与兵器。 [10] 偕行: 一起上战场。 译文: 怎说我们没衣衫? 一条战袍伙着穿。 国王出师要西征 , 快把长矛磨几遍 , 和你 一块 上前线! 怎说我们没衣衫? 一件汗衣伙着穿。 国王起兵要打仗 , 快修好手中的矛和戟 , 和你 一起去杀敌! 怎说我们没衣衫? 一件战裙伙着穿。 国王起兵要打仗 , 快修好盔甲刀枪 , 和你 一起上战场! 文学小课堂 1.“美" “刺" 二说 关于本诗的主旨 , 历来有“美" “刺" 两种说法 。一是讥刺说 。《毛诗序》 评此诗: “ 《无衣》, 刺用兵也 。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 亟用兵 , 而不与民同欲焉。" 讥刺说认为本 诗讽刺君王穷兵默武 , 不顾下层将士的疾苦 , 连年征战; 用人的时候花言巧语 , 不用人 的时候就一脚踢开 , 士兵们作此诗来讥讽当政者 。因此 , 本诗是人民反对战争的诗 。二 是赞颂说 , 认为本诗赞美将士们一致对外 、团结友爱 、同仇敌气 、英勇抗敌的高尚品 质 , 只有赞美 , 没有讽刺 。读过这首诗后 , 可以感受到“ 讥刺说" 略显偏颇 。整首诗 从头到尾都洋溢着一种高亢的激情 , 重在歌颂战士们意气风发 、豪情万丈 、英勇无畏、 同仇敌气的乐观主义精神。 2.重章叠唱的形式 本诗在反复咏唱中层层递进 , 富于层次地展现了出征将士同心同德 、共同杀敌的高 昂的战斗情绪 。如“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三句 , “袍" 是外衣 , “ 泽" 是内衣 ,“裳" 是下衣 , 从外到内 , 从上到下 , 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出将士之间同心同 德 、团结战斗的亲密关系 。又如“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三句 , 戈 、矛、 戟是单个的兵器 ,“甲兵" 则是武器装备的总称 , 由个体到整体 , 表现出全军将士摩拳 擦掌 、情绪饱满的战斗热情 。再如“ 与子同仇" “ 与子偕作" “ 与子偕行" 三句 , “ 同 仇" 指思想统一 , “偕作" 指共同行动 , “偕行" 指一 同奔赴战场 , 一层紧似一层地烘 托出战斗的气氛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 一支军队高唱着这支军歌奔赴战场 , 将有怎样的 压倒敌人的气势和力量。 3.问答式的句法 本诗开篇一句“岂曰无衣" 洋溢着傲视一切困难的无畏精神 , 无数的战士在此询 问之下 , 同声响应“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 表现出战士们团结友爱 、崇 高无私的英雄品质。 4.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 此诗在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主义精神时 , 运用了可以感染人的 、富有强烈动 作性的语言:“修我戈矛" “ 修我矛戟" “ 修我甲兵" 。战士们在面对强敌时并没有临阵 退缩 , 而是做好了一切迎敌的准备 , 把全部的武器装备修理整饬一番 。在这个过程中 , 可以感受到隐含在战士们内心的强烈怒火 , 想象到战士们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只要君王一声令下 , 他们就会如猛虎下山一般杀向敌人 . 课后小论坛 1.《无衣》 表现了什么精神? 2.《毛诗序》 中说: "《无衣》, 刺用兵也 。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 亟用兵 , 而 不与民同欲焉。"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谈谈你的看法。 3.联系你学过的 《 诗经》 中的篇章 , 谈谈本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 对情感 表达有何作用。 4.南宋朱熹评论 《 无衣》 说 : " 秦人之俗 , 大抵尚气概 , 先勇力 , 忘生轻 死 , 故其见于诗如此。" (《 诗集传》) 从地域文化和民俗的角度来探讨此诗 , 你 认为有没有道理? (1)一堂中外文学经典大师课。(2)重读经典,感悟人生。从文学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内心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