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民--中国市民精神解剖报告

大国小民--中国市民精神解剖报告
作者: 刘伯奎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5.40
折扣购买: 大国小民--中国市民精神解剖报告
ISBN: 9787506041218

作者简介

刘伯奎,教授。1966年高中毕业,随共和国成长历经多种磨难。30岁以前在社会底层挣扎,卖大碗茶,推小班车,挖土方,刷油漆,历任文工团声乐演员,打击乐器演奏员,铁路流动放映员。 34岁大学毕业,为践行“人生自主”,N次摔倒在地,N+1次重新挺起。年过六旬而著书立说,以一介平民之身。怀“入世冷、出世热”之心境,专著10余部,成三大系列,独立原创400余万字,皆自成一家之言。

内容简介

1、上海小市民会竭力显摆自己不差钱甚至也有钱 上层社会最基本的标志性条件就是有钱,上海小市民想向社会证明自 己接近上层社会,首先必须证明自己有钱。小市民既没有显赫的社会身份 为标志,又没有足够大的产业豪宅作证明,怎么办?没关系,他们能将标 志凸显在自己身上。 在上海,下层小市民往往是很喜欢穿金戴银的。时至今日,在上海老 城区的狭窄街道上,我们仍然常常可以见到,家中经济并不宽裕的老人, 身上却总是少不了金耳环、金戒指之类的金银首饰,有的甚至还包着金牙 。至于年轻的女孩子,一走出亭子问或者石库门的小弄堂,一身时髦而得 体的衣衫之外,肩头一个小巧别致的坤包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哪怕里面有 时候只不过放了一块手帕,或者几张薄薄的餐巾纸。至于年轻的小伙子, 交际往来比较多,一身挺括的西装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哪怕自己的“家” 也就是在亭子间楼梯拐角处搭了一张“天一亮就要拆”的拼床。长此以往 ,知道底细的就难免会调侃上海小市民:“家中不怕失火(没有什么值钱 的东西,就是烧光也不会太心痛),路上不能跌跤(一跌跤,西装破了, 就再也不能出门交际了)”。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常常能够眼丑诸如此类的种种现象。但客观分析 ,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上海市民仍然是同样的贫穷,同样的出自某种虚荣 心而刻意如此,而是因为这种“时时显现”的表现习惯一旦进人精神文化 领域,人们往往就会自然而然地顺应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无师自通, 有样学样”,如果不这样修饰自己就会觉得缺少了什么,甚至会觉得自己 难以出门上街见人。 2、上海小市民会努力显摆自己也有的是空闲 上层社会之所以能过上花天酒地的生活,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条件 就是要有闲,不能整天忙于为三顿饭辛劳。而上海小市民因为要拼生活, 不可能成天优哉游哉,这其中显然就出现了一个矛盾——“没有空闲”。 但是,上海小市民的聪明又可以在这里显现了:他们尽管有时候并不悠闲 ,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向社会宣告自己有的是空闲。 有空闲的标志之一,那就是大白天穿睡衣上街。上层社会对于自己的 服装是非常讲究的,他们不仅拥有针对不同场合的不同服装,连晚礼服都 能拥有若干套,穿上睡衣更是其即将睡觉或正在休息的标志。上海小市民 既然跟在上层社会后面有样学样,睡衣当然也是万万不可少的,这是证明 自己悠闲的典型标志,而一个忙着挣钱养家糊口的人是不可能白天也穿着 睡衣的。 本来是一件无足轻重的生活细节,何以会引起本书作者的注意呢?诱 因来自前几年上海市“百万家庭学礼仪”的过程中,有人对“上海居民喜 欢穿着睡衣就上大街”的现象提出了批评,本书作者留心观察了这一现象 ,果不其然。于是就探究这一现象形成的精神文化原因,结果发现还真的 需要进行一番辩证分析,因为穿着睡衣上街,这其中固然可能是出自某种 无奈,但有时也还可能带有那么一点显摆。 无奈者,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一个鸽子笼式的亭子间里,两代或三代 人同堂(四代就更是不堪描述了),虽然是一家人,大姑娘平常要换个衣 服,也总是要把帘子拉起来挡一挡的。早晨一起床,当然是先忙着倒痰盂 、生煤炉,这些事情也都在房门外面的弄堂里完成的。既然家家都是在这 种地方忙乎,你看我穿睡衣我看你穿睡衣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又因此临时 要去弄堂外的小商店里买个咸盐、打个酱油什么的,还值得回去拉起帘子 ,要家里人回避来换下睡衣再出房门吗?有时候只好将就一点,就这么穿 着上街了。更何况,当内裤、胸罩都可以挂在狭窄的弄堂上空随风飘荡, 以至行人不得不低头穿行时,穿着睡衣上街还能算作是一件什么不能见人 的事吗?再进一步思考,当下层体力劳动者——例如卖青菜萝卜的、送煤 球的、倒马桶的……夏天多是赤膊光脊梁露天睡觉苦熬盛夏(其中有的人 晚上连睡觉的地方还要临时去找,能有件遮盖周全的衣服穿在身上就不错 了),面对此情此景,自己却是“居有屋”的“有睡衣阶层”,地位岂不 是高了很多!于是,有意无意地,穿着睡衣上街也就又有了那么一点显摆 的意味:成了自己是有闲阶层(不必赶着去上班)的标志。 有空闲的标志之二,那就是吃零食,‘尤其是那种吃不饱的瓜子、话 梅、蜜饯、橄榄之类的零食。二十世纪初,我国著名的作家、画家丰子恺 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吃瓜子》,这篇散文通过“吃瓜子” 这一市民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绝妙地画出了小市民生活的“闲”的特点。 丰子恺先生写道:“发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这是 一种最有效的‘消闲’法。要‘消磨岁月’,除了抽鸦片以外,没有比吃 瓜子更好的方法了。其所以最有效者,为了它具备三个条件:一、吃不厌 ;二、吃不饱;三、要剥壳。 俗语形容瓜子吃不厌,叫做“勿完勿歇”。为了它有一种非甜非咸的 香味,能引逗人不断地要吃。想再吃一粒不吃了,但是嚼完吞下之后,口 中余香不绝,不由你不再伸手向盆中或纸包里去摸。我们吃东西,凡一味 甜的,或一味咸的,往往易于吃厌。只有非甜非咸的,可以久吃不厌。瓜 子的百吃不厌,便是为此。…… 俗语形容瓜子吃不饱,叫做‘吃三日三夜,长个屎尖头。’ 因为这东西分量微小,无论如何也吃不饱,连吃三日三夜,也不过多 排泄一粒。为消闲计,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倘分量大了,一吃就饱, 时间就无法消磨。这与赈饥的粮食目的完全相反。赈饥的粮食求其吃得饱 ,消闲的粮食求其吃不饱。 要剥壳也是消闲食品的一个必要条件。倘没有壳,吃起来太便当,容 易饱,时间就不能多多消磨了。一定要剥,而且剥的技术要有声有色,使 它不像一种苦工,而像一种游戏,方才适合于有闲阶级的生活,可让他们 愉快地把时间消磨下去。” ——从丰子恺先生的这篇散文中,我们应当不难看出,为什么小市民 群体那么“喜欢公开场合吃零食”了吧?想想看,还有什么能像吃瓜子之 类的零食那样,既不需要大把花钱却又能向周围有效证明自己日子过得非 常悠闲的呢? 3、上海小市民会竭力显摆自己属于上档次的人群 老上海的下层小市民中,尤其是年轻人,常常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才智 ,在有意无意之中,向周围显现自己的“上档次”。例如,一身专供出门 交际时标明身份的挺括西装是必不能少的。可是,西装里面的衬衫需要每 天换,经济能力难免就达不到了,怎么办? 于是,“假领头”就被发明出来了。那是一种只做出了挺括的衣领的 装饰,往往先贴身穿好再穿上外衣,从外表上看,因为只能看见挺立在脖 颈处的衣领,会让人觉得好像穿的是一件挺括的衬衫——这一点,在三十 年代的电影《马路天使》中,已故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先生就曾经面对镜 头,以假装有意无意的动作露出西装里面穿的原来不是衬衫,而只是一个 假领头的搞笑场景。 既然要证明自己接近上层社会,显然,上层社会的摩登生活是不能不 去体味的。于是,上海最热闹的南京路、淮海路务必常去兜兜,看看是不 是又有了什么新鲜玩意(尤其是对于刚刚开始流行的东西,务必不能比别 人知道得晚),还有就是舞厅总要去一去,西餐总要吃一吃…… 这样的场合见得多了,于是又知道,言行举止还应当保持优雅。优雅 不仅包括走路的姿势、打招呼的用语……还可以包括吃零食的动作。还是 在丰子恺先生的《吃瓜子》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个有闲的人,连吃瓜子 也可以表现出如此优雅的举止来。丰子恺先生写道:“常见闲散的少爷们 ,一只手指间夹着一支香烟,一只手握着一把瓜子,且吸且咬,且咬且吃 ,且吃且谈,且谈且笑。从容自由,真是‘交关写意!’……女人们、小 姐们的咬瓜子,态度尤其来得美妙:她们用兰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圆端 ,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门牙中间,而用门牙去咬它的尖端。‘的,的’两响 ,两瓣壳的尖头便向左右绽裂。然后那手敏捷地转个方向,同时头也帮着 了微微地一侧,使瓜子水平地放在门牙口,用上下两门牙把两瓣壳分别拨 开,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来吃。这吃法不但‘的,的’的声音清 脆可听,那手和头的转侧的姿势窈窕得很,有些儿妩媚动人,连丢去的瓜 子壳也模样姣好,有如朵朵兰花。” 如此有闲的人生,如此举止优雅的人,怎么能不是有档次地位的人呢 ? P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