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面孔(精)/文化散文经典系列

历史的面孔(精)/文化散文经典系列
作者: 曾纪鑫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7.90
折扣购买: 历史的面孔(精)/文化散文经典系列
ISBN: 9787570211074

作者简介

曾纪鑫,**一级作家,《厦门文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副**。发表各类体裁作品数百篇,出版专著二十多部,多次获**、省市级奖励,进入全国热书排行榜。作品被报刊、图书广为选载、连载并入选面向21世纪课程《大学语文》教材,被全国媒体广泛关注、评论。享有实力派作家、学者型作家之称。代表作有文化历史散文《千秋家国梦》《历史的刀锋》《千古大变局》,长篇小说《楚庄纪事》《**的驼哥》,长篇历史人物传记《晚明风骨?袁宏道传》《大明雄风?俞大猷传》等。

内容简介

嬴政:铁血**秦始皇 一 嬴政出生在赵国都城邯郸,那呱呱坠地的**声长啼似乎就注定了他的人生将与赵国凝成一股纠结不清、层层缠绕的不解之缘。嬴政的生命在赵国萌芽,长到一定的时候,就西进秦国为王;然后又以俯视天下的雄姿狂飙般回身东向横扫六国,并以一统天下后的秦始皇身份多次踏上漫漫的巡行之路;随心所欲、兴之所至地游遍了版图辽阔的秦国大地,结果在第五次巡行途中身染重病,死于赵国。嬴政以赵国为始,经过一番漫长的奋斗与挣扎,*后又回到生命的起点,悄然无声却又颇有意味地画上了一个怪圈似的句号。 嬴政父亲异人乃秦王昭襄公之孙,在赵国当人质二十多年,后在商人吕不韦的“运作”下*名子楚,逃回秦国,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公元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嬴政出生,*初姓赵,回秦国后才改姓嬴。刚出生时,他长得尖嘴猴腮,奇丑无比。直到二十二岁行冠礼之时,这位名副其实的秦王,中国未来的**个皇帝的长相也没有发育到令人值得半点恭维的程度。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述,尉缭子对嬴政的形象及性格描绘如下: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蜜蜂形状的马鞍鼻子,眼睛细长像马眼露出怪异的目光,胸部平坦瘦瘠如鸷鸟——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胸,说话气喘不匀嗓音嘶哑似豺声。这便是嬴政的青春肖像。那么,其孩提时代又会强到哪儿去呢? 丑陋的形象,是导致嬴政“少恩而虎狼心”“得志亦轻食人”等乖戾性格及心理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嬴政母亲赵姬后来在秦国劝相国吕不韦踢开嬴政为王,又动用太后玉玺调兵帮助嫪毐夺其王位,说明她一直就不怎么喜欢嬴政。儿子不明不白的身世让她无所适从无以自处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还是嬴政之丑。赵姬怎么也不明白,她长得如花似玉,生父吕不韦也生得高大英俊,弄个儿子出来怎就变成了丑八怪呢?母亲年轻漂亮,儿子却鼻歪眼斜,这样的母子俩,肯定会遭到周围人们善意的议论或恶意的嘲笑。于是,赵姬的心头就会时不时地涌起一种本能的反感,当然,导致这种反感的因素还有嬴政性格从小古怪。 长相丑陋,嬴政肯定相当自卑。加之父亲子楚逃归秦国,将他与母亲抛在了赵国邯郸城内一个偏僻的所在,他的童年不仅缺少母爱,也缺少父爱。那么,就跟周围的小伙伴一同去玩耍吧。可是,嬴政跟他们在一起不仅没有获得乐趣与快感,带来的反而是一次次的痛苦与羞辱。他们不仅笑他是个丑猴子,还骂他是个没有父亲的**,并编排了一首儿歌唱得有滋有味: 娘偷汉,生**; 爹不要,弃河东。 弃儿弃儿, 有娘无爹…… 嬴政肯定气愤极了,于是就发展到对骂甚至动手的地步。嬴**弱瘦小,自然不是他们的对手,常常会被打得鼻青脸肿。回到家里,母亲见状,知是别人欺负了他,孤儿寡母的,也只有忍气吞声作罢,加之赵姬并不怎么爱他,不痛不痒地过问几句后就不理不睬了。很有可能,他*人欺负的事情吕不韦也知道了。可是,一个商人,即使再富有,仍位于社会底层地位低贱无权无势,并不好上那些孩子家门“兴师问罪”卫护嬴政;再说,以他的身份与赵姬来往,还得尽量避着他人的耳目才是,怎好随意张扬、轻举妄动而“惹火烧身”呢?于是,只得拿这一再告诫嬴政,要他学好本领,长大了才不至于*人欺负,才能够报仇雪恨。 报仇雪恨?!是的,在嬴政心中,从小就积蓄着一股报仇雪恨的强大势能。他对世界上的一切,似乎都有着一种不可化解的仇恨。他恨小伙伴,再也不跟他们一起玩耍了;他恨父亲只顾自己把他丢在赵国不管不问;他恨吕不韦经常跑到他们家中管这管那,还时不时地压在母亲身上把她弄得发出一阵阵怪异的叫声;赵姬不爱他,他对母亲也就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亲情……于是,在一个缺少亲情与关爱的世界里,嬴政变得*加封闭*加孤独了,那打量世界的目光,也充满了一种恨不得毁灭一切的深深仇恨。好几次,赵姬见到儿子这种凶恶的目光,不禁吓得毛骨悚然。 丑陋导致他的自卑,人们的轻视与欺侮导致他的仇恨。自卑与仇恨长久地积聚、压抑在他的心中,必然导致性格的乖戾与粗暴。他不甘于久居这种环境这种地位,**的办法就是**。他该如何**这一切呢?只有使自己变得高高在上获得无可比拟的尊严才能克服自卑,只有通过报复的方式才能克服心头无可遏制的仇恨!他不知道应该通过怎样的具体途径才能达到目的,只是在心中一个劲地发誓我要超过你们我要报仇我要让那些瞧不起我的人们全部跪拜在我的脚下。*子一长,这不断的磨砺就成了小嬴政的*常功课,也是他能够顽强挺住不断成长的生命动力。 嬴政渐渐长大,一次从母亲口中(也有可能是从吕不韦口中)得知了他与秦国的特殊关系。呵,真没想到,自己的曾祖父原来是赫赫有名令其他六国特别是赵国胆战心惊的秦昭襄王,祖父安国君是昭襄王的太子,父亲子楚是安国君的太子,而他,则又是太子的太子。也就是说,他长大后,将是秦国的一名国王。啊,国王,那可真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啊!于是,嬴政的心里就有了盼头,过去那抽象而朦胧的志向也变得具体而清晰,似乎可摸可触了。哼,瞧着吧,到时候,我要踏平赵国,要你们一个个趴在我的脚下,我要你们的脑袋要你们的性命,我想怎样就要怎样,看你们还敢不敢轻视我讥骂我、侮辱我欺负我! 正是在这种环境与心态中,嬴政度过了那决定着他*后生命发展走向的童年时光。 二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驾崩,安国君即位。嬴政父亲子楚立为太子,作为秦国储君的地位已明确法定。而这时,秦赵关系有所改善,于是,子楚派出使节迎接嬴政母子归秦。 这一年,嬴政九岁,也是他有生以来**次离开邯郸,离开赵国土地。 嬴政一到秦国,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绸缎绫罗,住的是巍峨宫殿,*的是系统教育,整*陶醉在一片恭维声中……与赵国的偏僻、寒酸、屈辱相比,真有如天壤之别。这对嬴政来说,也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他的自尊得到了初步满足。然而,内心那一点一滴积聚着的仇恨却无从报复,只有在对那些伺候他的下人身上才可稍稍发泄;丑陋的外形也没有因为身份与地位的提高而变得美丽起来,就通过发愤努力的途径以求补偿:他*鸣即起,**到晚舞刀弄剑,想以此锻炼自己强健的体魄与超凡的技能,既克服儿时的丑陋,也为*后的武力征服、报仇雪恨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这时经常前来稍稍过问、关心他的,只有吕不韦一人。赵姬本来就对他不甚“感冒”,进了秦宫,管得就*是少了;子楚当了太子,又很快即了王位,他所关心的就是六宫粉黛与尽情享乐,连国事也懒得过问,就*不会管到嬴政头上;嬴政尽管丑陋,但他聪颖过人,又是吕不韦的亲生儿子,即使在名义上他也身兼二职——相国与仲父,因此,吕不韦就经常跑到太**过问,了解嬴政的有关情况。关注得多了,赞赏鼓励之余,免不了有所劝导、指教甚至训斥与责骂。而这,是嬴政怎么也接*不了的。我是谁?秦国未来的国王,九五之尊,高高在上,你还敢管我骂我?儿时的隐隐恨意在*渐加深。 吕不韦的劝导与教育,无非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求他身在秦国,胸怀远大,“放眼世界”,从小就该具有雄才大略。这是嬴政所乐于接*的,他就是要通过消灭赵国、拥有整个世界的方式来实现从小立下的誓言。 二、他希望嬴政刻苦用功。这也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他只注重习武,只崇拜武力,只相信剑与血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吕不韦却要求他多多习文,武力可以平定天下却不能治理天下,又告诫他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应以天下百姓为本才能稳固统治。嬴政拗不过仲父,只得听从他的安排。 三、嬴政心中的思想与念头越来越可怕,简直就是残酷、粗暴、凶狠的翻版,吕不韦想让他远离法家,专门请来道学、儒学、墨学等功夫浓厚的诸子大家传人,为他讲解教他吟诵,以吕不韦心中的模式来改变塑造他。可是,嬴政对道、儒、墨却半点也提不起兴趣,他根据自己儿时的生活经验,认为儒家的仁义礼治、墨家的非*兼爱不是天真的胡言,就是虚伪的谎言;而道家则讲究无欲无念,做小国寡民的自我安慰,**在作逃避现实的“逍遥游”,嬴政自然对它也没有什么好感。表面上,他不得不温习诵读儒家、墨家、道家的经典之作,但内心却拒斥、厌恶得不行。而当他刚一接触到法家的学说时,大有一拍即合相见恨晚之感。那些严刑峻法、专制集权等主张简直就是他的心声。乃至当他继任秦王后**次读到韩非的《孤愤》与《说难》时,不禁拍案叫*,并大声感叹道:“若能见到文章的作者,就是死也没有遗憾了。”一旦得知韩非就在韩国时,竟不惜动用武力损兵折将地猛*韩国,必欲得到韩非而后还。韩国势弱,无以抵拒,得知秦*真实意图后,不得不将韩非送往秦国,嬴政这才命令秦*退兵。由此可见他对法家学说信奉到了何种程度,也可窥见他与吕不韦在对待诸子百家方面的态度与分歧、矛盾与冲突。 如果说细小的龃龉与摩擦双方还能克服解决的话,那么,这涉及思想与世界观、立国与治国大纲的原则性问题,吕不韦与嬴政都不会让步,双方的矛盾无法调和、妥协,势必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子楚一死,嬴政即位秦王,但他只不过是一个典型的傀儡而已。甚至连个傀儡都算不上,傀儡还可在台上活动,而吕不韦有时则干脆直接出面,不仅执掌秦国一应大权实权,还高高在上、威风凛凛地发号施令。本当是秦王干的事情,却让仲父替代了,这当然是嬴政所无法忍*的,而他又不得不忍。在赵国,他早就学会了潜忍的韬略,再忍一忍,对他来说也算不了什么。 不久,吕不韦与赵姬的私通又将本来就没有多少血肉之亲的母亲推到了他的对立面——身为太后誉为**竟**宫闱,也太不像话了。 嬴政亲政前夕,吕不韦不失时机地抛出《吕氏春秋》,父子两人的矛盾也就达到了一触即发的临界状态。 平息嫪毐的反叛事件,并予以严刑处罚,不过是嬴政点燃整治吕不韦烈焰的一根***,一个难得的名正言顺的借口而已。 他亲政了,收回了仲父、相国手中的所有*政大权,他的翅膀硬了,再也不用看着吕不韦的脸色过*子讨生活了,于是,就毫不犹豫地祭起了手中的利剑。这时,尉缭子所形容的“少恩而虎狼心”“得志亦轻食人”的本性*加暴露无遗。他开始疯狂地报复了,手上沾满了刺目的鲜血:他扑杀了两个年幼的同母异父弟弟,他车裂了嫪毐灭其九族,那虎视眈眈的目光又转向一再**的母亲赵姬身上——你不是喜欢雍都在那儿躲藏了好几年吗?那么,就让你从都城咸阳正式迁往雍都故宫去吧,并发誓永不与她见面。然后,才仿佛于不经意间将吕不韦轻轻一踢,就罢免了他的相位,将他赶到了河南洛阳。 谁也没有想到,举行冠礼、执掌实权后的秦王嬴政竟会拿母亲赵姬、仲父吕不韦开刀,将儿时积聚的仇恨一股脑儿地倾泻在自己*亲的亲人身上。 人们仿佛从梦中惊醒般睁开惺忪的睡眼,吃惊地打量着年轻的秦王嬴政:哦,就是那个曾经一言不发、性格孤僻、相貌丑陋的小家伙,竟会做出这样的事情,竟有这么一副铁石心肠、凶残用心,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啊!连自己*亲的亲人都敢如此,还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做不出来呢?于是,谁也不敢对他侧目而视了,秦国上下,唯有俯首帖耳、诚惶诚恐而已。血腹与残暴、专制与血腥就这样仿佛于**间突然弥漫在秦国的上空,人们不得不屈服在强权与屠刀下瑟瑟颤抖。 而这,也是秦王嬴政在向六国、向天下表明他的态度与决心。 然而,他还不仅如此。 赵姬被逐,在一个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此举被视为大逆不道,不仅有损国王尊严,也使得秦国在天下人眼里显得无法无天、不忠不孝,从而丧失立国之本。对嬴政这一有百弊而无一利的举止,大臣们不禁纷纷起而劝谏。嬴政怒不可遏,将敢于上前的劝谏者一连杀掉了二十七个。二十七颗脑袋在地下血淋淋地滚动着也没能阻止那些后继的劝谏忠臣,眼看第二十八位大臣茅焦的脑袋又要落地滴溜溜打转,这时,年高德劭的华阳太后——就是那位一言九鼎使得异人立为太子的华阳夫人——出面了,将嬴政一番斥责并晓以大义,他这才不得不将心中狂暴的情绪稍稍收敛,放了茅焦,“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而对吕不韦,虽是嬴政的亲生父亲,但在名义上只是他的仲父、昔*的老臣,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礼义束缚,就不会存在大臣上殿劝谏的问题,至多不过弄出一些宫廷的议论与民间的舆论而已,他就可以没有顾忌、毫不客气地发泄整治了。于是,在放逐一年之后,吕不韦似乎不安于本分,还有“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骆驼死了架子比马大”,余威犹在。这时的嬴政,也不管什么亲生父亲不亲生父亲了,将对母亲无可奈何的情绪统统一股脑儿地倾泻在这位倒霉而可怜的仲父头上——再滚远一点吧,滚到荒凉的蜀地,滚到遥远的天国去吧! “审知生,圣人之要也;审知死,圣人之极也。”吕不韦念诵着自己在《吕氏春秋?节丧》中写下的这一有关生死大事的哲理名句,不禁颤巍巍地举起了注满鸩酒的酒爵,凝视良久,然后一饮而尽。 人们以为吕不韦是嬴政的生身父亲,也会像嬴政迎回母亲赵姬那样被迎回咸阳继续为相的。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秦王竟如此刻薄寡恩。至此,尚对嬴政抱着一丝仁慈幻想的人们算是***望了。 如此残忍地对待生父吕不韦,嬴政是否有过后悔的念头闪现? 我们从他将“窃葬”吕不韦的门客或流放或迁徙或撤职的处理,从吕不韦死后只有一堆荒冢连块像模像样的墓碑都没有的凄凉境况可以得知,他从来就不曾后悔过!也许,他还为踢开了一直横在他脚前的一块绊脚石而感到沾沾自喜,为驱逐了一直蒙在他心头的阴影而欢呼雀跃,为毫不留情的果断决策、为翻云覆雨的计谋手段而自我欣赏不已呢。 1.文史散文大家曾纪鑫的散文精选集,选取了曾纪鑫文化散文的代表作,所选篇目聚焦秦始皇、赵匡胤、曾国藩、李鸿章、朱熹等重要历史人物的人生起落,文字通俗易懂,在艺术上有较高的可读性。 2. 继《纸上的故宫》《唐朝的驿站》《两个李白》《苏东坡的山药粥》《湮没的辉煌》**之后,“文化散文经典系列”中的全新品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