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过一碗温暖红尘(汪曾祺文集)(精)

人生不过一碗温暖红尘(汪曾祺文集)(精)
作者: 汪曾祺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
原售价: 24.00
折扣价: 16.80
折扣购买: 人生不过一碗温暖红尘(汪曾祺文集)(精)
ISBN: 9787568219907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新中国成立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后在北京做编辑工作,写过剧本,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内容简介

这里集中了全国的马铃薯品种,分畦种植,正是 开花的季节,真是洋洋大观。 我在沽源,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情,真是说不清。 远离了家人和故友,独自生活在荒凉的绝塞,可以谈 谈心的人很少,不免有点寂寞。另外一方面,摘掉了 帽子,总有一种轻松感。日子过得非常悠闲。没有人 管我,也不需要开会。一早起来,到马铃薯地里(露 水很重,得穿了浅勒的胶靴),掐了一把花、几枝叶 子,回到屋里,插在玻璃杯里,对着它画。马铃薯的 花是很好画的。伞形花序,有一点像复瓣水仙。颜色 是白的,浅紫的。紫花有的偏红,有的偏蓝。当中一 个高庄小窝头似的黄心。叶子大都相似,奇数羽状复 叶,只是有的圆一点,有的尖一点,颜色有的深一点 ,有的淡一点,如此而已。我画这玩意儿又没有定额 ,尽可慢慢地画,不过我画得还是很用心的,尽量画 得像。我曾写过一首长诗,记述我的生活,代替书信 ,寄给一个老同学。原诗已经忘了,只记得两句:“ 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画画不是我的本行,但 是“工作需要”,我也算起了一点作用,倒是颇堪自 慰的。沽源是清代的军台,我在这里工作,可以说是 “发往军台效力”,我于是用画马铃薯的红颜色在带 来的一本《梦溪笔谈》的扉页上画了一方图章:“效 力军台”——我带来一些书,除《梦溪笔谈》外,有 《癸巳类稿》《十架斋养新录》,还有一套商务印书 馆铅印本《四史》。晚上不能作画——灯光下颜色不 正,我就读这些书。我自成年后,读书读得最专心的 ,要算在沽源这一段时候。 我对马铃薯的科研工作有过一点很小的贡献,马 铃薯的花都是没有香味的。我发现有一种马铃薯,“ 麻土豆”的花,却是香的。我告诉研究站的研究人员 ,他们都很惊奇:“是吗?——真的!我们搞了那么多 年马铃薯,还没有发现。” 到了马铃薯逐渐成熟——马铃薯的花一落,薯块 就成熟了,我就开始画薯块。那就更好画了,想画得 不像都不大容易。画完一种薯块,我就把它放进牛粪 火里烤烤,然后吃掉。全国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种马 铃薯的人,大概不多!马铃薯的薯块之间的区别比花 、叶要明显。最大的要数“男爵”,一个可以当一顿 饭。有一种味极甜脆,可以当水果生吃。最好的是“ 紫土豆”,外皮乌紫,薯肉黄如蒸栗,味道也像蒸栗 ,入口更为细腻。我曾经扛回一袋,带到北京。春节 前后,一家大小,吃了好几天。我很奇怪:“紫土豆 ”为什么不在全国推广呢?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现在遍布全世界。苏联卫国 战争时期的小说,每每写战士在艰苦恶劣的前线战壕 中思念家乡的烤土豆,“马铃薯”和“祖国”几乎成 了同义字。罗宋汤、沙拉,离开了马铃薯做不成,更 不用说奶油烤土豆、炸土豆条了。 马铃薯传人中国,不知始于何时。我总觉得大概 是明代,和郑和下西洋有点缘分。现在可以说遍及全 国了。沽源马铃薯研究站不少品种是从青藏高原、大 小凉山移来的。马铃薯是山西、内蒙古、张家口的主 要蔬菜。这些地方的农村几乎家家都有山药窖,民歌 里都唱:“想哥哥想得迷了窍,抱柴火跌进了山药窖 ”。“交城的山里没有好茶饭,只有莜面考老老,和 那山药蛋”。山西的作者群被称为:“山药蛋派”。 呼和浩特的干部有一点办法的,都能到武川县拉一车 山药回来过冬。大笼屉蒸新山药,是待客的美餐。张 家口坝上、坝下,山药、西葫芦加几块羊肉燠一锅烩 菜,就是过年。 中国的农民不知有没有一天也吃上罗宋汤和沙拉 。也许即使他们的生活提高了,也不吃罗宋汤和沙拉 ,宁可在大烩菜里多加几块肥羊肉。不过也说不定。 中国人过去是不喝啤酒的,现在北京郊区的农民喝啤 酒已经习惯了。我希望中国农民也会爱吃罗宋汤和沙 拉。因为罗宋汤和沙拉是很好吃的。 P2-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