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八样

上海十八样
作者: 董鸣亭|绘画:施振华
出版社: 上海文化
原售价: 33.00
折扣价: 21.20
折扣购买: 上海十八样
ISBN: 9787553515762

作者简介

董鸣亭,女,1959年5月生。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原《新闻报》记者,上海市宁波旅沪同乡会会员,会刊特约记者。上海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微校教育资源专家。专栏作家。曾旅居*本多年,著有散文集《国立的雨》、报告文学《挑战无极限》、电影故事《霍生桑》、短篇小说《屋檐下的风铃》等。曾用*千里的笔名撰写了近二十年的专栏,积累了数百篇文学作品。系列作品入编文汇出版社《我的初恋》一书,散文《国立的雨》被收进《中外经典抒情散文集》。《水心的美》被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进《世纪之爱》,叙事散文《河边人家》在上海市人民**新闻办公室及主要新闻单位联合举办的“情系民居”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电影故事《霍生桑》在上海文联和上海电影制片厂联合举办的“建国五十周年电影剧本和电影故事征稿”中获得**电影故事奖。

内容简介

一 弄堂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象征,也是我们这些从小生活 在弄堂里的人的精神乐园。 *早弄堂的产生是和石库门的建筑紧紧关联的。在上 海发生了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三次*打上海的情况下, 江南的绅士纷纷来到上海租界避难,为了满足广大难民的 需要,当时的租界也就把上海道台那里买来的土地卖给了 中国人,从中发了横财,并让那些中国土豪就在这些地皮 上造起了房子。 由于是在租界内造房子,就由不得中国人自己想怎么 造就怎么造了,外国人喜欢讲规划,喜欢讲秩序,*讲究 美观。于是就形成了一批有规模、有秩序、有造型的一排 排连幢房子,还用几条小弄堂把房子围缩在一起。 汉语中把围起的圈叫做“箍”,如“金箍棒”“箍桶 ”“袖箍”,这种用石条头将门围起来的建筑就被叫做了 “石箍门”。 因为在上海,住在“石箍门”里的人大都为宁波人, 宁波人把“箍”字的音发为“库”,渐渐地上海的“石箍 门”就叫做了“石库门”,石库门也逐步成了上海传统弄 堂住宅的代名词和一种标志。 二 有石库门就有弄堂,有弄堂就有了上海人的精神乐园 。 如果是谁走在外头,碰到自己一条弄堂里的人,那别 说有多亲了,看见年纪大一点的老头老太,就叫阿娘阿爷 ,看见年轻点的就叫阿姨爷叔,叫得来就像自己一家人一 样;还有就是自己弄堂里的人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不许 和外弄堂里的人讲,仿佛家丑不许外扬一样。当然弄堂里 的人家无论谁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也就当作自己家里的事 一样关心。 但弄堂里住的人并不是都生活在世外桃源,有的人家 就像前世冤家,前楼的外婆和客堂间的阿娘就像两根有轨 电车的轨道,碰不到一起,就连空气也不能对流,一不小 心就会着火。但讨厌的是,前楼的灶披问和客堂问的灶披 间都在一个地方,客堂间的阿娘喜欢吃咸带鱼,前楼外婆 喜欢吃辣椒炒毛豆子。好了,两个人一起挤在灶披间,一 个在炉子上煎咸带鱼,那种味道对不喜欢吃海鲜的四川人 来说,就是一个臭;但前楼外婆在油锅里炒辣椒时,那股 辣味直冲阿娘眼睛,害得阿娘直流眼泪水。于是,宁波阿 娘一边用水冲眼睛,一边在嘴里骂道:“贼拉伲子,格四 川人勿吃辣椒要死人了。”四川外婆也不让人,用四川话 回敬宁波阿娘:“龟儿子,这臭带鱼比阴沟洞里的味道还 要臭。” 顿时,阿娘和外婆就吵了起来,宁波阿娘骂四川外婆 是讨饭叫花子,四川外婆骂宁波阿娘是死要面子不要夹里 的人。一个用宁波话骂山门,骂得来屋顶都要翻了;一个 用四川话骂,骂得来窗框都要掉下来。吵得一条弄堂里的 人都来劝架,把阿娘拉到过街楼下坐着,再把外婆拉到居 委会坐着,等两位老人的火气都消了,她们才各自回家继 续煎咸带鱼和炒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