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深处的花园(精)

时间深处的花园(精)
作者: 田艺苗|责编:刘丛
出版社: 山东画报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16
折扣购买: 时间深处的花园(精)
ISBN: 9787547433188

作者简介

田艺苗,作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曾出版作品《温柔的战曲》《靠谱》等,国内古典音乐课程的首席IP,担任《歌手》《声入人心》等综艺节目的专家评审,创办了《穿T恤听古典音乐》沙龙讲座,在文艺青年中具有广泛影响,音乐课程《古典音乐很难吗?》在喜马拉雅FM巅峰音乐榜上连续四年排名第一。

内容简介

茶山日记 过年之后离开老家,爷爷拿给我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着他写的诗文和简报,他说希望我为他写几句话。 我爷爷九十三岁,活成了我们全家的偶像。他身材依旧瘦挺,眼不花耳不背,每天把黑西装鸭舌帽穿戴得一丝不苟,给了我们全家人一个优雅度过余生的梦想。 人到了九十多岁,大概每天晚上睡下都会担心,明天是否会醒不过来;每天醒来的时候也会担心,这是不是最后一天。一天一天地等待,这人生最后的等待,让他变得忧心忡忡。让我写几句话,其实是想提早知道,我会在他的追悼会上讲点什么;他一定更迫切地想知道,究竟哪一天才是最后一天。 老家的书房里,挂着爷爷奶奶的黑白合影。那时他们四十来岁,奶奶穿着朴素的对襟棉衫,爷爷穿着的确良的短袖白衬衣。奶奶并不算美,却像小镇上的茉莉一样婉约脱俗。而我爷爷则非常英俊斯文,是家乡的一道风景。托他的福,我们全家都还长得不错。 我奶奶十八岁嫁他,八十三岁去世,他们在一起六十五年。算是我们向往的白头偕老的典型了。但现在我奶奶已经去世三年了,他依旧要孤独地走完余生。所谓的白头偕老,原来是迟早会有人先走的。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爷爷奶奶已经成了童年的一部分。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的学琴啊上学啊那些麻烦事儿,全都忘光了,它们自动被过滤了,只留下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时光,背景是一片蓝天,南方绿树的影子,五月杨梅的滋味,夏季早晨茶山上的清风和初阳的气息。 等我到了四十岁,竟然返老还童了,童年的性情在身上慢慢流露出更深痕迹。我开始理解幼时的那些茫然、惊慌、暴躁和打发不完的时间。看过了世界,经历了种种冲昏头脑的梦想之后,终于重新认识了童年,那是自己本来的样子。有时候弄不清脑袋里的真实想法,想想童年,就可以找到答案。 到了四月,把所有工作推掉,静下来,感受春天循序渐进的甜美气息。经过三十多年的酝酿,我童年的春天归来了。 闻到窗外温暖甜美的空气,还在念小学课本里的第一课,“春姑娘轻轻地飞来了。她飞过高山,来到江河;飞过森林,来到田野”。 那时候,我们住在浙江台州靠海的渔镇上。爷爷在一所乡村小学教书,奶奶是裁缝,闲来织渔网。渔镇背山临海,风是咸湿的海风,水却是茶山上清甜的山泉。 春天时,木楼房的四壁和地板都会受潮,变得黑乎乎的。前门总是敞开着,常有燕子飞来屋梁上搭窝。到了梅雨季,地板、墙壁都湿透了,冒出颗颗水珠。天很热,我有一双心爱的水晶塑料小凉鞋,却不肯穿上它。雨水和泥水渗进鞋子,我心神不宁地蜷缩着肮脏的脚,常常有呕吐的冲动。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是处女座的毛病之一。 爷爷奶奶都极爱干净,每到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冲洗房间,一起做家务,爷爷很听奶奶的,挽起白衬衣的袖子,把凳子扣上桌,用井水冲洗石板地面,清瘦的身影在房间里晃动。这个画面在我的脑海里定格成童年春天的一部分,这也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在水里蹦跳、唱歌,被角落里窜出水中逃生的小老鼠吓得尖叫。 我爷爷是个老实人,英俊,温柔,有点糊涂。我总是觉得,正是这份儿糊涂让他拥有了长寿的福气。小时候,不管我想去哪里,不管做多么荒唐的事情,他都会陪着我。他的耐心给了孩子最大的安全感。那个时候养小孩的方法是纯天然的,看着孩子安全、吃饱、快乐就行。 他那时是乡村语文教师,现在想起来,我对文学的爱好大概就是来自他。 他教我背诵的第一句唐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真是不太科学的启蒙,为什么教我这首不适合小孩理解的诗歌呢?因为奶奶带我去过苏州寒山寺?我想可能是他自己喜欢吧。我对伤感气息的迷恋原来是一种家族遗传。大部分时间,爷爷带我去文化站读书,文化站就是乡村图书馆。去得太勤,文化站的阿姨就把我喜欢的小人书全都送给我了,好像有十来本,《海的女儿》《白雪公主》,还有戏曲故事《西厢记》,爷爷帮我用绳子扎成一捆,放在卫生间里,我每天都要他取下来给我看一遍。 爷爷奶奶还喜欢带我看戏。在浙江民间,流传着越剧草台戏,在操场、晒谷场、收割后的田地里,临时搭一个舞台,请乡间流动的戏班子来唱戏,演员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戏装,剧目丰富:《梁祝》《白蛇传》《西厢记》《打金枝》《二度梅》《追鱼》……草台戏有一个故事梗概,演员在中间可即兴发挥,一场戏常常演三四个小时,台下随意,想看则看,想走就走。我小时候喜欢让大人带我看戏,基本上看不懂,回家却还能唱几段。有时候看到深夜,趴在爷爷背上半睡半醒,蒙眬中听到唱戏声和锣鼓声远远地在夜色里随风流动,后来这些声音成了记忆里抹不去的音乐。 奶奶喜欢唱戏,在下雪天的早晨,她一边打开衣橱帮我找棉袄,一边哎咿咿呀地轻唱越剧,和旧衣橱的木门吱吱呀呀的声音相映成趣。爷爷呢,业余唱道情,就是用方言唱一种传统的民谣,是很老的民歌了,我们小孩都觉得不好听,但这是爷爷最拿得出手的才艺。后来在大学的民族民间音乐课上,我学到“道情”一课,才知道这两字的正确写法,原本以为它是一种叫作“道琴”的乐器。 没多久,小学里的同学跟随家人搬去了深圳。下课的时候大家争论不休“圳”这个字是 念“川”还是念“镇”。 院子里有了第一部电视机,每天放学后围着看一休哥、七色花和山口百惠。 窈窕纤细的法国时装模特,穿梭在满街厚厚的老北京大棉袄中间。 小镇上每天放电影,片名写在供销社门口的小黑板上。《天山路》《追鱼》《小街》《蹉跎岁月》,电影院门口是一堆一堆被踩脏的甘蔗渣。渔港的咸湿地种出来的甘蔗特别甜,人们把甘蔗当作水果。后来在地理课上,老师说,这是对甘蔗糖分的巨大浪费。 有一年台风太大,把一户人家的屋顶给掀翻了,屋里的中年夫妻深夜起床,一起支着床板往墙上顶,与台风抗战了一夜。后来保卫国家的电影看过不少,一对夫妻共同保卫家园倒成了难得一见的场面。 每天晚上,爷爷带我去表妹家看电视。在我记忆里,那都是一些下冷雨的冬夜,他也带我去,记得他说:“ 别说下雪,下铁也得去啊。”可见我小时候多么倔强,他拿我没办法,只能跟着我。小蓓这样的姑娘,成了我们心中的公主。她出发寻找七色花,带着小猫小狗,换很多套衣服。漫画里面的女孩身材曼妙,眼睛像两颗宝石,这些塑造了我们“70 后”的审美观。可是王子从来不会陪在她身边,总是等到她快要活不下去的时候,王子才会出现。 后来是越南战争,电视里开始播放有关战争的连续剧。那时候的女演员略显老气,却也端庄大气,朱琳在《西游记》里面饰演女儿国的国王,而我更记得她在《凯旋在子夜》里面,弹着吉他唱:“只要月光照在我身上,心儿像白云飘啊飘。”“当我躺在妈妈怀里的时候,常对着月亮甜甜地笑,它是我的好朋友,不管心里有多烦恼,只要月光照在我身上,心儿像白云 飘啊飘。”想起这些旋律,真是让人热泪盈眶。这些好旋律、好歌曲,让我觉得童年时光并不是过眼云烟。 …… 1.古典音乐如何提升我们的优雅气质和审美力,田艺苗老师独家经验分享,这个时代,听懂古典音乐也没那么难。 2.一本适合文艺青年的书。文艺青年不仅是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本书,一个人,一个下午茶的时光,在芜杂忙碌生活中停一停脚步,用自己热爱的方式,像植物一样,缓慢生长,简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