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周勋初文集)
ISBN: 9787550636767
周勋初,男,1929年4月11日生,上海市南汇县人。无党派。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 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顾问,《全唐五代诗》第一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有《周勋 初文集》等著作。
曹氏家风和建安风骨 《三国志》卷五《魏书·后妃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曰:“古之王者,必求令淑以对扬至德。恢王化于《关雎》,致淳风于《麟趾》。及臻三季,并乱兹绪,义以情溺,位由宠昏。贵贱无章,下陵上替,兴衰隆废,皆是物也。”这是一种正统见解,以为王者的婚姻定要慎择佳偶,因为封建社会中贵族之间的婚姻原是政治势力的结合,王者必须结婚于名门望族,才能得到贵族阶层的广泛支持。而且那些“大姓”人家的女儿,熟悉封建礼法,可以协助王者进行统治。曹氏三世违反了这项通例,明帝之后政权就衰落了,所以孙盛慨叹地说:“本既卑矣,何以长世?” 但陈寿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在《后妃传》的“评”语中说:“魏后妃之家,虽云富贵,未有若衰汉乘非其据,宰割朝政者也。鉴往易轨,于斯为美。”这里陈氏是用总结历史经验的眼光观察问题的。东汉之时经常出现母后临朝的局面,而这些后家大都出自著名的“大姓”,“大姓”中人利用婚姻关系参与统治,结果多次出现了外戚专政的局面。陈寿认为曹氏父子的“立贱”目的就在避免重蹈东汉王朝之覆辙,防止政权旁落于外家。 曹氏“三世立贱”,看来确是带有政治用意,《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黄初三年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说明曹魏政权接受历史教训,正在克服两汉政治上的一些弊端。汉魏之际政治上的一些变化,却又导致了某些时代新风尚的形成。 汉代的统治阶级倡导儒学,以此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则,士人接受的是经学的训练,以此猎取功名利禄,由是社会上充溢着众多的礼法之士。他们的特点,或表现为迂拙无能,或表现为虚伪矫激。这样的人,处在社会发生剧烈动乱之时,自然不能担当大事。曹操在争夺天下的斗争中,亟需搜求一批奇才异能之士,这样他就势必想要扫除过去的陈腐风气,而代之以新的思想作风了。曹操鄙弃礼法,大胆争取那些“士有偏短”者。《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在《求贤令》中更明确地说:“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这里一而再地提到“盗嫂”的陈平,足见他对伦理道德并不重视。 曹氏父子四出掠夺美色,当然也是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一个方面,但以秦宜禄妻、张济之妻和甄氏等人的身份来看,却是属于战争中的俘虏,战胜者视之若奴隶,任意加以占有,这在当时也是常有的事,于此可见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悲惨了。曹氏父子的与众不同,就在不以她们的地位卑贱为嫌,甚至可以立为皇后,这却是其他的人所做不到的。 博学审问,深思明辨----当代名家周勋初教授的学术初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