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出版零时年:作家、读者、畅销书巨变后的图书世界

德国出版零时年:作家、读者、畅销书巨变后的图书世界
作者: (德)克里斯蒂安·亚当|责编:管中洑//张阿敏|译者:王琳琳//
出版社: 陕西人民
原售价: 86.00
折扣价: 51.60
折扣购买: 德国出版零时年:作家、读者、畅销书巨变后的图书世界
ISBN: 9787224141825

作者简介

克里斯蒂安·亚当,德国知名历史、文化学者,凭借对德国文学史与阅读史的研究而享誉学界,著有《希特勒统治下的阅读》《第三帝国时期的作家、畅销书、读者》等书。

内容简介

有一点我很清楚,那就是在德国存在两类不同的文学作品,它们分别灌输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纳粹统治的结果。1933年至1945年这12年间,文化领域的野蛮思想造成了文学在两个德国不同的发展方向。然而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那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人们是否应当回到“零点”? 对于我来说,1933年5月焚烧禁书的熊熊大火是12年纳粹统治中最令人难以忘记的画面。一系列由大学生发动的“反非德国精神”运动开启了史无前例的迫害时代的序幕。被纳粹视为敌人的持不同政见者、犹太作家以及其他少数派的作品均被销毁。这些作品的作者有的遭到谴责排斥,有的甚至还被谋杀。大部分德国文学精英被迫流亡国外,留守德国的则选择缄口不言。图书世界在1945年5月纳粹德国投降前也被迫接受纳粹的一体化思想并遵循纳粹分子的法律和观念。 战后,书籍和书籍的出版者们再次成为焦点:战胜国想消除那些在他们看来“有害”的势力,并试图通过新的书籍和文学对德国人进行精神改造。 1948年,一个来德国的美国出版商代表团指出,直至30年代初,德国的图书业都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之后却在很短的时间内遭到了“纳粹化”和“去纳粹化”两次重击,这让“图书行业里大部分的包括商业运作和出版方面的顶级人才消失殆尽”,对于持毫不怀疑的修正主义态度的美国人来说,恢复民主化对德国出版业来说是如同接管政权一样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 从那时起,也包括战后社会中的其他领域,人们开始使用“零时”一词。在这个所谓的归零时刻发生了什么?1945年后,文学在两个德国是怎样一幅发展图景?12年的纳粹统治又对图书市场和活跃在其中的人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