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与异文明的初恋(冯骥才欧游手札全彩图文版)

远行与异文明的初恋(冯骥才欧游手札全彩图文版)
作者: 冯骥才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00
折扣购买: 远行与异文明的初恋(冯骥才欧游手札全彩图文版)
ISBN: 9787535494184

作者简介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文学创作丰富多样,题材广泛,对当代文坛和语文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其绘画创作以兼取中西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他长期致力民间文化研究,积极推动多项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

内容简介

再来康桥 三十年前,剑桥给我的印象十分有限。一是当时 的访问是闪电式的,二是那时我只有两个彩色胶卷, 还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位编剧从大盘胶片上剪下来 一段装在暗盒里送给我的,我必须节省着用,所以那 次在剑桥留下的照片,只有代表团在三一学院那个标 志性的钟楼前的合影;其他印象经过三十年岁月冲刷 ,已经没有多少具体细节,只剩下一种气氛、一种感 觉而已。 然而这气氛却很美好。舒展、古雅、大气,还有 大片大片几近**的绿,因为我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校 园绿地。 这次来再看,我对它的印象还算没错。比如国王 学院那座哥特式的礼拜堂前的绿地有多大?反正在绿 地那一端走路的人影只有烟卷大小。这大片的绿可以 消除声音,吸收心里的浮尘,还可以发动思想。可是 一位在这里念书的中国学生说有时静得叫人有点孤独 。我笑道,思想需要孤独,做买卖才怕孤独呢。** 不少大学变成了行业工具,热热闹闹已经找不到这种 孤独感了。我还说,可能正是这种让人感到孤独的宁 静,使得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写出了那首情感的 *唱。 站在康河的桥上看去,真的很美。每根飘逸的柳 条都像是画出来的,一片片水光皆似摇动的色彩。 我对徐志摩多一点“感觉”,缘于他在1916年曾 是天津大学(北洋大学)的学生,他在天津大学的时间 比在剑桥大学的时间长。不久前我还与山东工艺美术 大学商议,做两尊真人大小的徐志摩的立像分别放在 我们两座学院,因为那座致使徐志摩遇难的小山丘, 就在山东工艺美术大学的校园内。 过去我在社会工作时,把大学视作一片净土;现 在到大学工作,却不知净土在哪里。我在我的学院努 力奉思想学术为神明,看到的成果却极为有限。在与 国王学院的教授汉斯交谈时,他谈到对一些来到剑桥 的中国学者的印象,用了汉语的一个成语“沽名钓誉 ”,我听了并不尴尬,因为我不是生活在陈寅恪、梁 思成的时代;如果以我的耳闻目睹而言,可能会说出 *刺耳的话。 所以说,中国的希望与*望都在大学。 牛津的老房子 这次在牛津我*关注的是它墙上的石头。 牛津到处是古屋,动辄几百年。但它很幸运,这 几百年里,没遇到一位“政绩狂”的市长,把破旧立 新当作出政绩的“良方”,故而牛津人**走进走出 的地方,也是艾略特、雪莱、霍金、王尔德、十几位 各国国王、六位英国国王、四十六位诺贝尔奖得主过 去走来走去的地方。历史的辉煌依然被记忆在这些空 间里。 中国的留学生指给我一个墙角说,钱锺书和杨绛 曾经常常坐在那里说话;但此时那里空空,纠缠在墙 上的老藤才绽出亮晶晶的新芽,一群鸟儿带着影子飞 来飞去。 这便是历史空间的意味与意义。 但牛津毕竟老了,尽管牛津的老屋是石头造的, 这种名为淡黄色蜂蜜石的石材极易风化,岁月太久, 石头表面像干了的饼干那样粉化和“起甲”,然后一 层层剥落下来,凹成了洞。因此牛津到处在搭架修缮 。 我注意到这种修缮方式很特别,是将蜂蜜石研成 粉末加进黏合剂抹在风化的石墙上,再在外面贴一层 特制的塑料膜,干后揭掉,石头的病害便被消除。这 是此地修葺古建特有的方式。我想起了大同的云冈石 窟和重庆的大足石窟,这两处的石头都是砂岩,风化 得厉害,让人束手无策。大同石窟露天处,有的地方 用手一抓就会抓一把砂粉下来。那么,何不来学一学 ?可是我对谁说呢?管事的人听听而已,管不了事的 人听了也没用。北京确定了二十五片民居保护区之后 ,一直扔在那里,没人再问。2012年“**”听说康 有为故居要拆,跑去看,那个大院早成烂糟糟的大杂 院,门外挂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里面乱 搭乱建,垃圾成堆,似乎有意放在那里等待烂掉,然 后连房子一块清除。其实*大的悲哀是:我们不再要 自己的历史了,我们只要口头上的“五千年”。 P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