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你若愿意人生就如夏花般绚丽(泰戈尔教给我们的5堂疗愈课)
ISBN: 9787569910063
黄德惠,畅销励志心理咨商师,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研究学院硕士,国立政治大学心理系毕业。曾担任精神专科医院的临*心理师,与小区心理卫生中心的心理咨商师长达十余年,临*经验丰富。 专长领域是在生命意义与价值观探索、情感关系、危机咨商、身心灵整合治疗。曾协助许多在生命中继站遇到挫折的旅客,重新找回人生的意义与方向,常*邀至各大专院校、各大企业,畅谈心理分析专题。作品散见于**FF杂志、*本EF杂志(**中文版)、韩国SURE杂志等心理健康专栏,深*广大读者的喜爱与欢迎。 著有《不**,才能看见真幸福》《消消气,别跟自己过不去》等作品。
神等待着人在智慧中重拾他的童年 专注于事物的本质,享*做每一件事情的过程, 你的收获就不是成败得失可以衡量,这种从过程中得 到的喜乐与满足,才是真正的收获。所以你不仅要藉 由智慧重获对生命的期待,*重要的是——你要摆脱 对一切事物的既定认知。 夜阑人静时,我们的思绪偶尔会飘至以前的时光 ,想到过往发生的事,有时会懊恼道:“当初我如果 这么做就好了。”但是谁也无法回到童年,因为时光 一去不复返。泰戈尔的这句话,并非要我们行为举止 像个孩子或感叹逝者如斯,而是希望人们重新获得纯 真的赤子之心。 随着年龄增长,人渐渐地被外在的物质环境捆绑 住,再也感*不到对于生命的热情。然而丰盈的生命 从来没有消失,是人们自己遗忘了那颗*初的心。所 以只要我们返回初衷,像个孩子般以新奇的眼光看待 世界,不再任由成见与现实局限自己的思想,并始终 保持一颗喜乐的心,生命里就会无处不是天堂。 ·透过智慧重寻你对生命的期待。 当仍是孩童的我们被早晨的阳光唤醒而睁开双眼 时,世界的齿轮即重新开始转动,**又是崭新的一 天。我们对所有的事情感到好奇,对万事万物充满热 情。可以这么说,童年的我们好像时时刻刻都充满活 力,一心渴望去探索新世界。反观现今的自己,一早 起来就要工作,不得不面对繁杂琐碎的人生问题,时 常感到疲惫不堪,跟孩提时代相比,真是天差地别。 正向心理学之父马汀·塞利格曼(MartinE。P。 Seligman)在他的著作《真实的快乐》之中提到,孩 童在五岁以前都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因为他们 会一直对明天抱持希望。塞利格曼以自身为例,指出 在他与妻子离婚的过程里,年幼的孩子几乎天天问他 :“你跟妈妈**会和好吗?明天会吗?几时会和好 ?”虽然塞利格曼心里清楚,他们夫妻的关系已经破 灭,离婚已成定局,但他无法对一个五岁的孩子解释 何谓“不可能”,因为孩子永远不会对任何事情** 地*望。他们会经历挫折,也许会觉得沮丧,可是不 会放弃希望,因为孩子从不认为这世界上有什么事情 是不可能的。 不过孩童终会长大,将渐渐地知道何谓成败,并 从无可挽回的 错误中认识到“不可能”的残酷。我们知道死去 的亲人不可能再复活;过去浪费的光阴不可能回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长大成人,对明天不再充满期 待。 于是人们不免产生疑问,如果未来我们一定会经 历许许多多的苦痛,诸如亲人逝世、恋人分手、经商 失败,甚或是惨遭横祸,那么生命怎能称之为美好呢 ?人生又怎么会是快乐的? “神等待着人在智慧中重拾他的童年”并不是希 望人们皆像孩子一般天真,成为乐观主义者,而是期 待人们透过智慧去体现童年的心境,期许我们用智慧 去衡量自己的生命。一旦我们从生命的累积中获得圆 熟的智慧,并以此面对生命给予我们的种种难题,就 不难体认到,世间所有的经历不过是相对而言,有离 别的苦痛,才会有重逢的喜乐。 而此时,我们便得以重获童年的笑颜。 纯真之心是人类的宝贵资产、一种正向看待世界 的力量,唯有智慧能阻止恐惧夺走它,不让世俗使它 变色。 ·智慧即是抛开知识的局限。 印象派画家毕加索(Pa**oRuizPicasso)早期 的画作**精致, 风格宛如意大利的拉斐尔(RaffaelloSanzio) ,充满精雕细琢的线条与逼真均匀的色彩,但后来则 越发活泼大胆,独树一格。他这么说道:“我曾经像 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是我却耗尽终身的时间学习如何 像孩子那样画画。” 毕加索认为,唯有孩童才真正是在绘画,因为他 们作画的当下,是努力地表达自己发自内心觉得美的 事物,满脑子想的是该怎样画才会*美。相反的,成 年人则会去思索名声或是举办画展之类的事情,于是 不再这么专注于绘画上头,画起来也就不洒脱。换言 之,毕加索的意思并非指孩童的涂鸦之作才是艺术, 而是点出自己欣羡孩童能够以纯真的心思看待世界, 所以他也不愿再沉溺于成人世界的纷扰,决定专心看 待眼前美好的事物。 当一个人不再只是惦记着成败得失,而是专注于 事物的本质,享*做每一件事情的过程,他所得到的 收获就不是成败得失可以衡量的,这种从过程中得到 的喜乐与满足,才是真正的收获。所以你不仅要藉由 智慧重新获得对生命的期待,*重要的是——你要摆 脱对一切事物的既定认知。 这大概也是“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 山”的道理了。 对年幼的孩童来说,吃饭就是吃饭,因为肚子饿 了所以吃饭。 但是随着生命经验的累积,知识慢慢地增加之后 ,人们的想法就不再那样地单纯,吃饭不仅是吃饭, 吃饭代表了许多不同的意义,吃饭变成一门学问,吃 饭的背后暗藏玄机。可以这么说,人们获得了知识, 却也因为这些知识局限了自己的思路,忘记吃饭的初 衷,越想越细,越想越庞杂,结果生活里充斥着不平 之气。然而吃饭不过就是吃饭啊,实在不必多想。 因此,你不妨试着撇开现实利益、抛开人生经验 与知识的局限、跳脱被世俗限制的价值观,重新以澄 明的心境看待世界。你会发现,一旦自己从僵化疲乏 的思路中解脱,为眼前的困境开辟一条活路实非难事 。 而这,就是智慧的表现。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