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2.0时代(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路线图)

机器人2.0时代(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路线图)
作者: 罗军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40
折扣购买: 机器人2.0时代(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路线图)
ISBN: 9787506090148

作者简介

罗军,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制造业与亚洲制造业,以及亚洲制造业与世界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对话,2012年10月15日联合十多家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这是世界上首个3D打印技术的产业联盟。

内容简介

1.工业化催生“机器换人” 令很多人不解的是,中国是第一人口大国,还有 这么多农村人进城需要解决就业,怎么一下子就开始 发展机器人了?而且还大范围推广“机器换人”?有 些专家解释,现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越来越不好招人 了,而且人员工资越来越高,企业不得不选择机器人 代替人。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劳动力成本太高了,所 以需要大量使用机器人。其实,这仅仅是表面上看得 见的理由。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人才基础作 为支撑,要想发展机器人产业,也是不现实的。为什 么有些跨国公司把生产加工基地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后 才发现是一个巨大的失误?东南亚国家缺乏必要的产 业基础和相应的产业配套能力,缺乏成熟的产业工人 。而中国为什么就能够在短短30年间快速推进工业化 ?这与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政策相关。国内的打工者任 劳任怨、加班加点毫不计较,这种朴素的吃苦耐劳精 神是非常宝贵的,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东南亚国家的 文化则注定了很多年轻人不太喜欢加班、不太喜欢专 注于某项事业。菲律宾华人首富陈永栽对此感受颇深 ,他说很多菲律宾年轻人喜欢喝酒,没钱了到处借钱 去酒吧玩,领到工资不是先还钱,而是辞职享受去了 ,钱花完了再去找工作。为此,陈永栽老先生每年都 资助一批菲律宾青少年到中国来参加夏令营,培养他 们勤奋好学的习惯。 东南亚国家产业基础薄弱、配套能力跟不上曾让 不少跨国公司吃尽苦头。而在我国以珠三角、长三角 为主的产业集聚区,不出10分钟所有产业配套基本都 能够得到解决。因此,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增长是与工 业化进程密切相关的。一个国家不可能从农耕时代马 上过渡到工业化时代,产业配套需要一个逐渐完善的 过程,人才需要培养和积淀,还有消费市场的培育, 这些都不是短短几年乃至一二十年就能够解决的。 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劳动力成 本逐年升高,招工难现象不断涌现。目前,沿海地区 声业工人平均工资已经超过4000元,并且每年平均保 持15%以上的高增长。 更为严峻的是,劳动力缺口逐年增加。仅仅佛山 市12万家企业中,劳动力缺口就高达10万人。春节过 后,有些企业到佛山火车站“抢人”,基本上一无所 获。聪明的企业老板安排人去广州火车站“抢人”, 效果也不太好。而更聪明的老板则是安排人提前跑到 江西、四川、重庆、湖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市)的火 车站、长途汽车站“劫人”。 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偏高,是导致 地方政府下决心推动“机器换人”计划的根本出发点 。东莞市政府每年拿出2亿元资金推动这一计划,连 续5年共10亿元资金助推。佛山、广州、深圳,以及 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都在不同程度地推进“机器 换人”计划。企业购买机器人,政府一般会给予10% ~30%的资金补助。 “机器换人”将是一项长期战略,对于任何一个 工业化后起国家莫不如此,这是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 力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尤其在工业化中后期与工业化 后期这个阶段体现最为明显。按照目前中国工业化的 进展来看,可能这个阶段需要持续30年左右才能基本 完成。这30年也可以称之为中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 业发展的“黄金30年”。而今天其实才刚刚开始。 当然也有企业认为我的判断太过乐观,他们认为 30年有些太遥远,可能一二十年还是可以期许的,中 国市场稳居全球第一是可以实现的。粗略估计,我国 基本完成工业化还需要至少10年,基本完成工业化说 明第一轮传统工业改造基本完成,大量的自动化生产 线将普及;大概再过10年,中国工业将基本进入后工 业化时代,基本完成第二轮大的产业改造,大量的自 动化、智能化生产将会出现;至少还需要10年,中国 传统产业改造才可能全面完成,机器人市场基本饱和 ,智能制造成为普遍现象。这三个10年是一个动态的 观察,不一定是静态的,而对机器人的认识也是一个 比较宽泛的理解,包括一切自动化装备,而不是专指 类人机器人。 “机器换人”计划的深入推进,对于机器人的推 广应用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由于有了政府资金补贴,很多传统制造企业开始有 了动力主动尝试使用机器人。而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趋 势,劳动力短缺现象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都将客观 存在的现实,也将为服务机器人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 空间。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