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世界最美的家(精)

走进世界最美的家(精)
作者: (日)中村好文|译者:杨婉蘅
出版社: 南海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走进世界最美的家(精)
ISBN: 9787544284059

作者简介

中村好文,*本作家、建筑家。1948年生于千叶县,1972年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建筑系,曾任职于吉村顺三设计事务所。 主要建筑作品有三谷先生的家、伊丹十三纪念馆等。1987 年以“三谷先生的家”获吉冈奖。1993 年以“一系列住宅作品”获吉田五十八奖特别奖。主要随笔著作有《走进建筑师的家》《住宅巡礼》《意中的建筑》《小屋生活》等。

内容简介

“佐二郎,这房子……” 佐二郎夫妇已经在这里居住了四分之一个世纪, 而且他们的意见和感*都表达得十分直率,因此听起 来**真实,充满说服力。再小的一件事,仔细琢磨 一番,也能体会出他们对这个家的钟爱之情。对设计 师安藤忠雄的信任和敬意,就像通奏低音一样流淌在 话语之间。 佐二郎先生说话时,纯子夫人会时不时补充。他 们所讲的内容和流畅的大阪方言,都让我联想到相声 老搭档一唱一和的样子。这一个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故 事,又让我深深体会到,对住在里面的人来说,住吉 的长屋既有无上的愉悦,又有难以想象的困难。这让 我数度陷入沉思。 既然有出版的机会,我就按照自己的回忆,写下 当时听到的内容吧。 比如……这个家到了冬天就像冰窖一样冷入骨髓 ,可是夏天又比冬天*难熬。有次到了晚上,实在酷 热难耐,佐二郎夫妇想“或许房顶有风,能稍微好过 一点”,便上了房顶。没想到房顶铺的楼板晒了** ,晚上正像地暖一样散发着热气,根本不是能睡觉的 地方。夫妇二人当时就像“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一样 狼狈地下了房顶,但实在不想回到桑拿房一样的室内 ,*后便在中庭的架空走廊上,像两节手电筒里的电 池一样前后躺着睡了一觉。提到架空走廊,佐二郎先 生又回忆说,阪神大地震的时候,这栋看似**坚固 的水泥房子晃动得也十分剧烈。睡在二楼卧室的他以 为架空走廊一定掉下去了,不禁紧张地想:“怎么才 能下到中庭逃生呢?”接着他又说起,遇上天气好的 休息*,他真的会从早到晚待在中庭里,沐浴清风阳 光,仰望蓝天白云,把阳光在水泥墙上留下的影子当 作*晷,就这样度过一整天。那是一种简约而无比***的体验,令我羡慕不已。 佐二郎先生还讲了有趣的经历。有次车站附近的 警察领着一位外国建筑师来找这栋房子。那位外国人 一路都对警察说“长屋、长屋”,警察便先入为主地 认为那是一处传统长屋连成一排的街区。他们按照地 址找到了佐二郎先生的家,但警察对这栋混凝土上开 了个长方形入口的房屋**不解,小声嘟囔着:“难 道这里面还有一排长屋?”满脸想进去看看的神情。 听到这里,我不禁想象这宽仅三点三米、长约十 四米的混凝土围墙里排上一排老城情调的长屋的情形 。长屋中间有条小路,小路上有口水井。水井旁洒满 阳光,女人们围在一起聊天,孩子们在一旁拍洋画。 这些想象让我十分愉快。 *后,再讲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饶有趣味的小故 事。 这栋房子竣工后,佐二郎先生一家搬进来,当年 曾住在长屋的母亲有**来新家看儿子。母亲一定很 想看看让儿子自豪的新家是什么样,也想看看当年那 昏暗的长屋怎么摇身一变为崭新的家。但这所谓的新 家,内外都**着水泥墙,一般人怎么看都觉得房子 还在施工。就算建成了,那格局和环境也不像能让人 舒适居住,简单来说,就像个“水泥箱子”。据佐二 郎先生回忆,当时有位*本建筑界的大腕,为了*本 建筑学会奖的审查工作来看这栋房子,连他也不觉得 这里像是住宅。有人问他作为专家怎么看待这个“家 ”,他一时语塞,*后说了句“这家的茶很好喝啊” ,搪塞过去。因此,我想佐二郎先生年迈的老母亲也 一定困惑不解,说不定还会想:“我儿子儿媳凭什么 要住在这种地方……” 母亲参观完房子,从餐厅经中庭回到起居室时, 不知是不是有些魂不守合(也可能只是因为逆光没看 到),咚的一声,脑袋撞上了眼前巨大的落地窗。 待母亲喘过一口气来,她忧心忡忡地反复看了看 儿子和“水泥箱子”,忍不住问了一句: “佐二郎,这房子……什么时候盖好啊?” 养育一个家 关于佐二郎先生,不知不觉写了很多。我明知写 来话长,但还是想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因为住吉的长 屋的参观记和评论已经数不胜数,凡是见到的,我都 仔细研读过,但不知为什么,这些评论里很少详细提 及住在房子里的佐二郎夫妇。造访住吉的长屋,与他 们交谈一番之后,我渐渐觉得这种现象**奇怪。 我产生了一个简单的疑问:“正是这两位居民, 才使住吉的长屋有血有肉,有了温暖的人情,他们才 是让这栋房子成为名作的功臣,为什么谁都不写一写 他们呢?” 在M先生、0先生与佐二郎夫妇聊天时,我暂时离 开,起身拍了拍照,还画了一些素描。做这些事情时 ,我清清楚楚地感*到佐二郎夫妇那平静的生活才是 住吉的长屋的主角。当我在楼梯上、在架空走廊上, 或是在隔着中庭的厨房及中庭探访的时候,起居室里 四人高谈阔论的声音,以及纯子女士那开朗的笑声, 都会由水泥墙反射过来。那声音里透出的愉悦让我也 面露微笑,心中舒畅。或许正是从这些声音里,我深 深感到“这里有深爱这栋房子的人们的生活”。正是 那开心的笑声,把住宅作品升华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 我知道这世上有密斯·凡·德·罗的范斯沃思别 墅这样充满魅惑的名作。翻一下每个月寄到手里的建 筑杂志,我也知道无论在*本还是海外,追求建筑上 的独创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式住宅一直在源源不断地问 世。但是,那些房子大多只是“名为住宅的展览馆” ,不是能让我称心的“家”。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