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9.80
折扣购买: 文学之用
ISBN: 9787305215292
芮塔?菲尔斯基(RitaFelski),曾任《新文学史》主编,弗吉利亚大学英语系小威廉?柯南讲座教授;美学、文学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研究等领域的杰出学者。她1979年获剑桥大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莫纳什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代表作:《批评的极限》《女性主义之后的文学》《创制时间:女性主义理论与后现代文化》《现代性的性别》《超越女性主义美学:女性主义文学与社会变迁》。 2010年,获古根海姆奖。2000年,获威廉?帕克?赖利奖获(美国现代语言协会颁发给在协会期刊上发表“杰出文章”,并被广泛认为是现代语言和文学研究中最有声望的学者)。
着 魔 流行艺术常被斥为迷惑(disorienting)和蛊惑(bewitching)受众,这两个词让人想起古代的魔法。在长久以来(longuedurée)的现代世界中,小说最常被斥为向读者施加魔法:它就像危险的毒品,诱惑人们远离日常生活,寻求更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愉悦感。读者们被语言的力量迷惑,无法区分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想象;他们失去理智,做出像疯子一样的行为。在《堂吉诃德》之后,有一批小说急于诊断这种控制心灵的虚构作品的危害,同时宣扬自己可以对其进行治疗。尤其是现代主义,它宣称自己是驱魔的艺术,对文学的伪造性和它骗人的能力提出了极多批评。同时,电影很快取代小说,成为受谴责最多的诱惑观众对非现实世界着迷的媒介。 ………… 着魔的特质是一种强烈的参与感,是一种完全陷入审美客体、对其他任何事漠不关心的状态。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Greenblatt)曾写道:“看也可以使人着魔:当关注(attention)这一行为在其自身周围形成了一个圈,把除被看客体之外的其他东西都排除在外之时。”当你被一部小说、一部电影或一幅画包裹起来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被封闭在全神贯注所形成的泡泡中,这与日常认知的漫不经心完全不一样。这种浸没感是自我包裹和自我维持的,有其明显的界限;回到现实世界是让人很不情愿的,甚至是很烦人的。当片尾的摄制人员名单出现、影院的灯光亮起,当你不情愿地合上书、抬头看周围的现实世界时,你会有一种别扭的重新适应的感觉,一种类似于机器齿轮重新调整的震颤感,会感到一瞬间的难过和遗憾。 着魔是被不同寻常的强烈感知和情感浸透的;它常被拿来与醉酒、麻醉或做梦类比。着魔过后,世界上的颜色看上去更亮了,感知力更强了;在迷幻的敏锐中,细节看上去也更明显了。它产生的效果是令人无可比拟地兴奋,因为人们会有强烈的愉悦感,还有强烈的紧张感,感觉正在失去自我控制与自主性。你头脑中的分析性部分退到了后台;你内在的审查与批判力荡然无存。你不再用清醒和客观的眼光审视文本,而是被难以抑制地拉入它的轨道。自我和文本之间的清晰界限消失了,留下的是混沌原始的混合物。着魔具有震惊体验的某些本质特性,却没有后者让人焦躁和引发冲突的特点;它使人在狂喜中忘我,而非粉碎自我。你把你的周围事物、你的过去、你的日常生活都抛诸脑后;你只存在于当下和崇高的文本中。岌岌可危的不仅是你的自主性,还有你的能动性。你无法掌控你的反应;你会不由自主地一页页翻书,你的双眼会紧盯着屏幕,像是在梦游。人们对着魔的描述常常会特别强调移动能力的丧失,即一种被钉住、被镇住、无法移动的感觉,而此时你的思想已游移到别处。时间慢了下来,直到静止:你感觉自己被困在了永恒不变的当下。你不会感觉到你是文本的主人,你完全听任它摆布。你被它吸收进去,被卷入其中,被诱拐走,被包裹在极乐之中。你会被催眠、被迷住、被附身。你努力重拾自己,但最终无奈放弃,停止了反抗,无言地投降。 审美着魔体验受到政治批评者的负面评价,这很令人吃惊吗?大家都知道,布莱希特曾冲冠一怒,为之奠定基调: 我们不能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理解剧场。让我们走进一间剧场,观察它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环顾四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在特殊场景中一动不动的人物:他们看上去好像是在努力地紧绷着身上的每一块肌肉,只有在累了的时候才会放松。他们不怎么与彼此交流;他们彼此间的关系就像是一群睡着了的人之间的关系……的确,他们睁着眼,但他们是瞪着眼而不是在看,就好像他们在听却没听进去。他们着迷般看着台上,就好像回到中世纪———女巫与神父存在的时代一样。 如布莱希特所见,剧院中的观众似乎是走错了时代,像是迷信、蒙昧时代不幸的遗留物。他们迷茫,恍若梦中,让我们想起了早已逝去的恶魔附体与魔法仪式盛行的时代。这种反应在科学时代极其反常,在这个时代,人们引以为豪的是怀疑态度和理性质询。理性不会将愉悦感排除在外,但如布莱希特所言,它带来的是另一种愉悦感,夹杂着反省与评判。史诗剧场(epictheatre)培养的是观众的批判力,让他们带着思考去看,去评价舞台上发生的一切,而不是让他们听任魔咒的摆布。 像布莱希特一样,许多文学学者以其去神秘化的本领和警觉的姿态为豪。我们可以参考女性主义对视觉快感和男性凝视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对审美意识形态和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后结构主义关于怀疑与审问的话语,以及新历史主义关于权力与遏制的论断。批评者们常试图退到幕后,揭露神像的泥塑本质,或将其打碎,证明美丽的形象背后是与其不符的政治现实。在这个意义上,着魔是批判的对立面和敌人。着魔意味着从此不再受批判思想的约束,意味着发了疯或失了智,意味着被所看之物蛊惑,而非对其进行清醒和冷静的审查。 1、国际学术大咖,古根海姆奖得主芮塔?菲尔斯基的经典之作; 2、一天读完!文艺青年的智识标配 3、易读的思辨小书,直击文艺太文艺背后的思想谜团 ? 每位读者读书时,是在读自我? ? 对现实、真实而言,文艺是镜与灯,还是幻影与谎言? ? 文艺这一神秘的虚构行为,为何引发人们长久共鸣? 4、学界重磅推荐,文艺理论的平易读本 5、看文学,如何改变我们,及我们对世界、真实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