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视域下的口头文学研究——以苏州评弹为例/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

表演视域下的口头文学研究——以苏州评弹为例/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
作者: 段静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52.50
折扣购买: 表演视域下的口头文学研究——以苏州评弹为例/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
ISBN: 9787100214704

作者简介

段静,湖南省南县人,2002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英语系,2005年获广西大学硕士学位,2011年获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口头文学与非洲文学研究,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项。在《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中国比较文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

评弹不仅形式精美,其内涵也极为广博,体现出江南文化的诸多方面,包括伦理道德、人情礼仪、法律法规、民风民俗、语言语汇、节令饮食、起居服饰、建筑器皿等,可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宝库之一。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周锡山先生认为,评弹以及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各种戏曲和曲艺,是普通民众在文化艺术和道德教养等方面的人生教科书。一个多世纪以来,评弹“无视西方文化的传入,无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浸润,与文学界崇洋迷外的状况相反,敬畏传统文化,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力而有效地弘扬了传统文化”。 评弹这门口头艺术,经历了长达三百多年的缓慢演进之后,于20世纪初开始大举进入大都市上海,从此开始了其发展的全盛时期。学者顾笃璜先生在谈到评弹的历史时说:“在上世纪20、30、40年代,那时响档先生(明星)、稳档先生(实力派)辈出,(江南)各地书场林立。当收听无线电广播尚属新鲜事物之时,在上海,评弹迅速成为黄金时段当红的广播节目。艺人收入相当丰厚,队伍不断扩大,光裕社之外又有润馀社、普裕社的成立。其繁荣景象堪称是评弹艺术史上的一个亮点。而那正是在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的时期,评弹的上座率却不受影响(其时昆曲、苏剧正陷入严重衰落的境地),这一历史现象不是很值得评弹史家研究的吗?” 根据《评弹文化词典》提供的资料统计,到了30年代中,整个上海地区(包括市区和郊县)各类书场共有一百八十多家,另有电台播唱的所谓“空中书场”约二十家,共计二百余家。 带你走进苏州评弹,这一别具特色的口头文学的世界 。本书以评弹作为口头表演艺术的载体,结合民俗学、书面文学、戏剧理论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充分研析了评弹的构成要素、表演机制、艺术内部与外部的沟通和互动,开创了评弹研究的新范式。